横店,一个浙中小镇,既无山水之景观,也无交通之便利,但去年一年,接待游客近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4亿元,
许多人或许想不到,在我国每年热播的影视剧中,有四分之一是在横店完成拍摄、取景和制作的。凭借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横店吸引了450家影视企业入驻,每天有几十部片子在横店同时拍摄,仅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就达42亿元。
横店的成功,是浙江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模式的一个样本,也是近年浙江文化产业奋力成长的一个微观镜头。数据显示,连续6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几乎每年都跨上一个百亿元的“台阶”,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20%,远远超过同期的GDP增幅;据测算,2011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超过1000亿元。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说,文化不再只是一种好看的标签,而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文化产业,正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新鲜血液。
文化产业的“浙江样本”
横店位于浙中的东阳市,其影视文化产业起始于1994年。“当时并没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寻思着经济发展了,得让镇里的百姓在闲暇时光,精神生活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充实。”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说。
在徐文荣的倡导下,短短几年间,原本以二产为主的横店集团开始大举进入文化影视产业,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建成大型拍摄基地近30个,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实景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好莱坞”。
最多时,这里有几十部片子同时拍摄,成为中国影视人员和剧组最集中的地方。由此带动的影视服务业,也引来了超强的人气,带活了旅游产业。横店影视城董事长兼总经理殷旭说,每逢节假日,这里逾万床位的接待能力还供不应求,要向东阳市及周边地区分流。
事实上,被激发的并非只有横店一地。在这块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随着经济实力的日渐雄厚,浙江庞大的民间资本早已在文化产业领域开始探索。
在中国动漫产业界,有个著名的“中南现象”。
直到2003年,浙江中南建设集团还是一家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董事长吴建荣看到,动漫产业在国际上正成为继IT产业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点,而当时中国,在动漫领域几乎还是一张白纸。吴建荣说,中国企业把成吨的货物一车车运到海外,远远不抵国外企业出口到中国几张动画光碟的利润。
就在这一年,吴建荣抱着“宁可亏损两个亿”的决心投入动漫产业。2004年,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8年过去,中南卡通如今已原创了15大题材、35部、近4万分钟的精品动画,先后在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卡酷、上海炫动、金鹰卡通等上星动画频道在内的300多家全国地市以上电视台首播和重播。
同时,中南卡通还构建了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一系列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原点,公司编织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的营销网络,构建起自己的销售渠道。在企业的盈利链条中,衍生品占到70%~80%。企业拥有授权商30余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
中南卡通还走出国门,把原创动画推广到海外。至今,中南卡通已连续6年参加戛纳电视节,进入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播映系统,2010年实现外汇收入210万美元。
“文化力”成发展新动力
不仅是中南卡通——2004年的杭州,影视动画作品的产量也几乎是零。
今天,杭州动漫企业已发展到27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7家原创动漫企业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2011年完成的原创动画作品达3.8万分钟,年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各城市第一,实现营业总收入30.43亿元、利润19.5亿元。
其实,动漫只是杭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企业集聚、产业融资、项目引导、人才开发、展示交易等,杭州积极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立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天堂之都,悄然变身文化创意之都。统计显示,2011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43.30亿元,占全市GDP的12.03%,一举超越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坐上杭州服务业的“头把交椅”。“人脑加电脑”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了杭州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打造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海”。
来自文化部门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围绕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形成了多个文化产业区块,并在全省形成18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继传统产业之后,文化产业正成为浙江的又一张经济新名片。
同样,始于2006年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当时还只是一个“草根文博会”,随着一年一个台阶的稳步发展,2010年义乌文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今年,为期4天的第7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落下帷幕,实现展览成交额45.17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外贸成交额达27.55亿元,同比增长10.69%,吸引了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的9.2万余名境内外采购商。
与此同时,借助文博会强大的国际经贸窗口作用,义乌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得到延伸。据统计,目前义乌市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总值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核心类文化产品总值达200多亿元,生产经营单位1万余家,从业人员30万人,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文化产品的主要销售基地、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
“文化集群”成经济腾飞新引擎
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出版、文化旅游……浙江的民营资本把触角伸向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
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浙江实现着从大到优、从大到精、从大到强的转变,既注重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更注重结构和质量的改善,形成了国有文化企业存量和民营文化企业增量资源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
“十一五”时期,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0%,高出同期GDP现价增幅3.4个百分点。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跨过千亿元大关,达1056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
2010年浙江新闻出版业主营业务收入228.3亿元,利润总额21.3亿元,分别居全国第二位与第一位;电视剧产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动画片产量,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杭州市动画片产量居全国城市第一位;电影票房收入居全国第五位。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目前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仅次于京沪粤,居全国第四位。在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领域,浙江已逐步确立在全国的优势。
“放眼整个资本市场的产业链,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在加速。”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说,文化产业不再是吹拉弹唱的“小文化”,而是融入国民经济的“大文化”
目前浙江有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逾1300亿元,涌现了横店、宋城、华策影视、中南卡通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演艺第一股”宋城集团和“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均出自浙江。
在浙江省领导看来,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亦是浙江未来产业突围的大势所趋。文化产业取代钢铁和汽车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驱动轮。近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杭州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成浙江建设文化强省的重中之重。
据悉,浙江文化产业五年规划明确,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下,浙江的文化产业结构将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到2015年,全省将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增强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涌现出一批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