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负面新闻更需解决问题
6月1日,上海市环保局称,上海PM2.5(大气细颗粒物)监测进入调试阶段,而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发布上海PM2.5值“不合法”。有网友认为,环保局长不宜做司法论断,不妨去质疑美国人数字的准确性,从专业上予以回击。因国力限制,中国一时达不到美国那种严格的PM2.5评价标准,也需向民众作出耐心解释。
6月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上海对于媒体曝光“问题胶囊”表示感谢,获得网民好评。
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些地方政府企图控制敏感信息的发布,甚至迁怒于报道的媒体和“爆料”的网民。从舆情应对的角度看,新闻的发生是第一位的,新闻的报道是第二位的;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舆论引导是第二位的。新闻宣传只是政府部门或企业的“化妆师”,做不了“整形师”,更做不了掩盖真相的“魔术师”。把食品安全、医患矛盾、建筑质量、官员贪腐等负面报道,视为“个别媒体所营造出的一种错觉”,不符合保障人民群众“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遇事不认真倾听民众的利益诉求,只想封堵舆论,属于“装睡”的惰政行为。
市委书记力挺广州打造“大律师”
“中国广州发布”政务微博披露: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近日表示,律师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天使,广州不缺律师,缺大牌律师。要加大对广州律师行业的扶持,将法律服务业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律师事务所。
网友何小手分析:在封闭的乡土社会中,“讼师”地位不高;如今社会变迁,陌生人之间的纠纷多了起来,肯定律师的地位就意味着肯定一种现代的治理方式。
知名学者贺卫方认为:维权律师有人沽名钓誉、品行不端,但律师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是“撑起法治社会和司法公正大厦的支柱”。作为法律共同体成员的法官和检察官,须尊重律师的职业特性和独立地位。“任何损害律师正当权利的言行,最终将会像那个笨拙的鱼雷射手,欲攻击对方,却炸毁了自己的舰艇。”
在法治社会,视律师为城市现代性保障,还是嫌律师“无良”,显示政治家的胸襟,各级政法机关既要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又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
市长坦言有权有钱的四五套房
据当地媒体报道,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近日谈道:“有权有钱部门的人员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弱势群体没房住。市政府会出台政策,保障在昆明工作的农民工、其他务工人员等也能够住上保障性住房。
网友称赞这位市长体察民情“说人话”。收入分配痼疾在住房问题上有突出表现。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怎样在十几亿人间进行公正的财富分配,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理论界对解决分配不公的呼声也日益急迫,并提出多种实践路径。但总的来说,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决心和勇气,而且需要智慧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