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0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本报读者代表与编辑记者进军校“接地气”

本报记者 来扬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09日   01 版)

    浅绿色的圆桌、圆凳,盛满绿豆汤的大瓷盆,一荤两素的套餐,这是中国传媒大学2009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黄蓉的“军校第一餐”。

    “第一次和这么多‘绿军装’一起吃饭。”黄蓉把这一特别的经历发在了自己的微博上。今天,作为《中国青年报》读者代表之一,黄蓉和其他9名读者代表,以及中国青年报部分编辑记者一起走进位于河北廊坊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以下简称“武警学院”),与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来了一次亲密互动。

    刚来到活动的第一站——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读者代表、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杨庆就感到了“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作为承担我国维和警察、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培训任务的公安部部属现役高等院校,武警学院的维和展室让中国青年报的读者和编辑记者对维和事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紧接着的一部题为《忠诚与使命》的专题片,让不少读者代表热血沸腾。这部时长20分钟的武警学院建院30周年专题片让杨庆对武警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科研与师资结构等方面有了“破神秘化的了解”。

    “读者代表与报社编辑记者一同走进武警学院参观、交流,了解维和、警卫、消防、边防等武警学员的培训和学习,感受军校文化,体验警营生活。这一互动拉近了读者、编辑记者和军校的距离,同时也是报社编辑部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接地气’活动。”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梁长春在下午的座谈会上如是评价此次走进军校活动。

    读者代表、成都军区国防生陈鹏在座谈会上找到了读报的知音。他发现,许多武警学院的学员和他一样喜爱阅读《中国青年报》,对冰点周刊、青年话题等版面的经典文章如数家珍。“我觉得《中国青年报》是我和战友们交流的绝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共享同一种价值观。”陈鹏说。

    据武警学院政治部主任吴松荣少将介绍,武警学院把《中国青年报》订阅到了每个学员队,在宿舍楼每一层俱乐部的报栏上都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的许多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的报道,为我们学院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他评价说。

    武警学院学员宋增宇则用一幅题为“古文新编之中国青年报穿越之旅”的漫画表达了他与这份报纸的情感。漫画上,一位古人塞着耳塞,盘坐在榻上正在读《中国青年报》,他身后的一幅卷轴上写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看‘中青’全知道。”

    本报廊坊6月8日电

分享到:
网上投票推荐全国创先争优
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圆满结束
安徽:阳光体育健身护航“红领巾”健康成长
中国航油:为青春起航加注动力
本报读者代表与编辑记者进军校“接地气”
多数中国消费者不认同国产奢侈品
审计署审计54个县财政性资金
教育须避免“良苦用心”的伤害
亲爱的,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