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艺术社团广受欢迎,但花销巨大,举步维艰,怎么办?

苏大:学生艺术社团“向外”找出路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11日   08 版)

    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儿曾困扰分管学生社团工作的苏州大学(以下简称“苏大”)团委副书记程晓军很长时间——怎样“管好”艺术类学生社团,“一方面团组织应该尽可能地扶持它发展,另一方面团组织又没有那么多资源。”

    在苏大,艺术社团约占全校270余个学生社团的30%。艺术社团广受欢迎,吸收的学生会员也多,而艺术社团的花销也是最大的,无论是势单力薄的团组织,还是受众芸芸的庞大学生社团,都难以擎起艺术类社团发展的大旗。

    “一缺师资,出不了精品;二缺资金,有想法,没钱搞;三缺理念,校园艺术产品走不出去。”一切问题,在学校团委对艺术社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得到逐步缓解,程晓军说,去年一年,仅苏大东吴剧社、东吴艺术团两大艺术社团,就花去20万元活动经费,而这笔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校外。

    “向外”挖掘专业指导教师

    已在东吴艺术团民乐团“服役”4年的扬琴表演者葛培初,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民乐合奏时的情形。

    “只听见我自己乐器的声音,像是在独奏。”小葛是学校特招的扬琴特长生,自幼学习扬琴演奏,刚进艺术团那会儿,几乎每次合奏他都感觉是自己的独奏,“没有配合,只知道自己演奏自己的,乱七八糟。”

    这样的合奏声传到民乐团指导老师顾昌麒耳中,被贬斥为“极其不得章法”,这位72岁的老人三番五次地给这群90后学生“做规矩”,“不要只在意自己的乐器,要多听听周围其他乐器的节奏。”

    民乐团的学生都叫他“顾老”,他的到来,给这个学生社团带来巨大的素质提升。过去至少要排练七八次的作品,现在只要三四次就能拿下;过去因为人手不够,搞不起来的大合奏,经他改编就能“成型”。

    排练日,只要喊出顾老的名号,同学们无论多忙都要从各个分校区赶来排练,最远的校区要坐四五十分钟的公交车才能赶到本部。因为大家伙儿心里知道,社团能聘请到一位专业指导老师不容易,“这样的专业人士以我们学生的力量不可能请得到。”

    很多学生不知道,这个样样精通、相当于半个指挥的顾老,退休前是苏州歌舞团团长,在苏州地区小有名气。顾昌麒告诉记者,他“受雇”于苏大团委,团委每年给他几千元的酬劳聘请他指导学生民乐团。

    “民乐、话剧等,校内没有专业教师,想要提升,只能奔‘校外’。” 程晓军介绍,除了民乐团,团委还为东吴剧社在校外聘请了一位80多岁的话剧名家当指导老师,学生每星期都能接受指导。

    拉不到赞助,“第一大社团”举步维艰

    东吴剧社市场部社员皮伟宁对于“经费”的事儿尤其敏感,剧社每排一个新剧,他都要挠半天脑袋,“场租、化妆、服装、道具、舞美,哪一样不得花钱啊?”

    他介绍,剧社通常一学期排两部大戏或者四五部小戏,为了省钱,道具、服装等学生能DIY的东西从设计到制作全都自己做了。即便如此,一部大戏做下来,最少也要花5000元,刨去通过向团委申请立项获得的2000元资助,还有3000元“漏洞”。

    “一般就收一两元门票钱,补贴一下。”东吴剧社社长梁荃告诉记者,自打自己加入社团以来,几乎从未看到社团拉到过资金赞助,“最多只有服装、化妆方面的赞助。”

    即使是看上去最简单的“化妆赞助”,学生们也很难拉到。

    最近一部大戏,皮伟宁花了两个下午到苏州市石路商业街跑了10多家影楼、美容店找免费化妆师,腿都“跑断了”,才有一家店的老板愿意跟他说几句话。“有的把我赶出来,有的借口说老板不在,有的干脆连门都不让进。”拉赞助时,皮伟宁从不进有名的外企、大公司,他只找小店,“一般大公司会要冠名、要干预创作,有的还会让在校园里做品牌推广,不能做。”

    曾有文化公司、知名外企找过东吴剧社的学生,主动愿意出钱赞助,但前提是,剧目创作要由企业参与,剧社都拒绝了。

    “经费不够会影响戏的质量,质量不行,又会进一步损毁剧社的名气,如果有一天剧社名气也没了,那就真正过不下去了。”东吴剧社前任社长郑琬在转交接力棒时,最担心的就是经费和产品质量两大问题,“我们算是全校‘第一大社团’,100多名社员,不求发展,就只能萎缩、淘汰。”

    学生社团能否尝试商演?团委对社团“管”到哪一步?

    不久前,学校团委给两大学生艺术社团支了一招——走出校园,看看市场能否接受学生们创作的产品。

    去年5月,东吴剧社第一次走出校园,在苏州硬件条件最好的科文中心,表演了一场原创话剧《孤》,合作方为此支付了两万余元的酬劳。此次成为东吴剧社自1908年成立以来的首次商演。 

    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团委的“放开”政策。“通过熟人关系向外推荐剧社。”苏大团委副书记程晓军介绍,东吴剧社、东吴艺术团第一次“走出去”主要靠团委推,“从建立联系到申办商演许可证明,都是团委老师在做,就连招投标文书都是团委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的。”

    允许并帮助学生艺术社团外出进行商演,程晓军顶着巨大的压力。学生社团究竟能否商演,商演效果如何,获得盈利如何分配,这些都是作为指导单位的校团委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一次由校团委帮忙,之后就让学生自己来。”首次商演之后,苏大校园内崛起了一个新兴社团——艺术爱好者社团,该社团专门负责与苏州科文中心等演艺场所保持联系。

    未来理想的发展是,全校所有艺术类社团的对外拓展事务,均由艺术爱好者社团统一负责衔接,“就像一个演出中介机构,负责在社会和学生社团之间牵线搭桥。”

    而团委的职责,就是把好“经费”这一关。所有资金往来都要通过学生社团联合会,盈利资金主要用于排练成本支出、社团发展支出。

    “除了经费,团委基本不干预社团业务和作品创作。”程晓军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艺术社团“自食其力”的能力,“通过商演,帮助他们先在校外把名气打响,再谈未来发展。名气出来了,创作上去了,经费夯实了,发展也就不难了。”

    据悉,东吴艺术团和东吴剧社不久前参加了教育部门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招投标,艺术团的舞蹈音乐综合类演出和剧社话剧《孤》从各类市场化的社会专业演出团队中脱颖而出中标,总共获得30余万元演出经费。

    程晓军说:“过去,大学生们总有些‘眼高手低’,现在通过社团把他们提前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让他们参与竞争。”

分享到:
苏大:学生艺术社团“向外”找出路
安利公益基金会第301个春苗营养厨房落成
山东财经大学正式揭牌
重庆工商大学喜庆60华诞
“爱心衣橱”为边疆少儿送校服
团情微讯
天天加油,毕业照一个都不能少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质量建设开启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里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