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樊未晨)“教育均衡不是乌托邦,我们不能什么问题都归罪于教育资源不均衡,乌托邦式的教育均衡是无法实现的。”近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系列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说出了自己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看法,所谓的教育均衡是指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原则和政策,但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资源配置,不同的校长就会出现不同的学校状况。
尹后庆非常认同芬兰的做法,那里的学校会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估,然后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每个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是有差异的,但却是适合每个孩子的。“给每个孩子寻找他需要的教育,表面看可能是不均衡的,却是科学的。中国的均衡发展还处在‘均贫富’的阶段,希望我们能超越这样的阶段。”尹后庆说。
确实,上海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2010年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15岁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的国际测试项目)中一举夺魁,轰动一时。“上海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上海的好学校有多好,而是一批不挑生源、没有太多优质资源、没有很长发展历史的、最普通的学校托起了上海基础教育的底部。”尹后庆说。
据了解,上海市正在实施一项名为“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该项目中的43所学校有的生源很差,有的办学基础很差,还有的建校时间很短,这些学校根据各自的特色,在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不集聚资源的情况下,认真接纳每位就近入学儿童,踏踏实实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是一个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该校60%的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他们先从艺术领域进入孩子的精神,然后在课程上实施“分层走班”制,每周节省出一个课时,孩子学业按照水平分班上课,成绩最差的班会配备最好的老师。“我们学校打工子弟一直占到2/3,这两年这个比例一直在下降,因为辖区内的居民正在快速回流。”该校校长张小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