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还好好的,头天下过雨的武汉,除了有点闷热外,天气格外晴朗清爽,不料,到9点左右,天色居然渐渐暗了下来,变得雾朦朦与昏黄,如沙尘暴一般——很不幸,刚在网上看到的南京“黄昏天”现象,在武汉上演了。
读者纷纷打进报社的报料电话证实了这一判断,说这雾怪怪的,有烟火味,焦糊味。报道称,6月10日,南京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城市始终笼罩在灰霾中,监测显示黑碳最大浓度超出正常浓度值近4倍,表现出秸秆焚烧影响的显著特征。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重污染情况。
灰霾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导致恶性交通事故频发,还可使航空、公路交通、河流航运等陷于停顿;大雾也可能使输变电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导致高压线路短路和跳闸,造成“污闪灾害”;更为严重的是,大雾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环保专家进行了估算,在这种有烟火味的“黄昏天”,一个人24小时呆在户外的话,其呼吸的空气相当于抽了15包香烟。(人民网6月11日)
秸秆年年烧,烧成这样的却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过,“黄昏天”的污染,板子光打在秸秆身上恐有失公平,工业污染、特定的气候条件与烧秸秆污染的种种因素叠加,才有可能导致这么严重的污染事故。
联想到去年12月上旬,笼罩在京城以及华北平原上空的那场持续数天的大雾天气,空气质量也是严重超标,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中度重污染。大雾这种灾害天气,已越来越频繁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种警示。虽然我们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已日益进步,对PM2.5已不再避讳,但再科学的监测,也只是雨后送伞。污染已经发生,除了得到一串数值外,监测本身是并不能减少污染物的。对空气污染,除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从源头上严加治理。否则,空气质量监测只是民间的老黄历般,告诉你今日污染严重否,宜不宜出行,并不能从根本上带来生活上的好运。
灰霾天里,从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到烧秸秆带来的烟火味,已是越来越刺鼻呛人。问题是,谁来读懂这大雾的烟火味?指责农民将秸秆一烧了之的不负责?斤斤计较于PM2.5的话语权?这些都无助于大雾的消散。
面对节能减排的繁重任务,我们扪心自问,在利用秸秆生物发电的推广应用上,在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对农民现代化生产的指导引导上,我们又做了多少。同样,对一些污染项目,地方政府又痛下决心关停了多少、改造了多少?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又该如何取舍?
环境面前,没有哪个地方是一座孤岛,不管城乡的发展保障之类是否一体化,每一个生活在城乡上的生命,其健康福祉都是一体化的,同呼吸共命运。农村环境的品质决定农产品的品质决定城市生活的品质,多一份对乡村的关怀,多一份对底层生活的关怀,就是多一份对城市对上流社会的关怀。各级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多一点对民情的体恤对现实的观照,我们的空气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一点呛人的烟火味。
肖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