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都会分外激动,因为他有一段特殊经历与之相关。
8年前,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意识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一个可以让大家参与、监督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节日。他写出提案,几经周折,最终获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今年的6月9日,是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故宫举办系列活动迎接文化遗产日:北京四中的学生号召观众担当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故宫呵护者”;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担当义务讲解员,为观众讲解故宫宫殿建筑和历史沿革;而在建福宫中,60名故宫志愿者为故宫的发展、保护建言献策。
这些志愿者不仅服务于故宫,同时也是故宫的特殊“观众”,他们看不得别人对它一点儿不“尊重”。
故宫的参观者流量庞大,这对故宫伤害很大,志愿者将那些不文明行为看在眼里:东华门的桥上被人刻上名字;钟表馆的自鸣钟和铜壶滴漏屡次被人触摸……他们认为: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对文化的尊重。
志愿者提议,大家应有自觉的意识保护这座文化瑰宝,让古老的故宫有个喘息的机会。
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除文博场所需加强管理外,更需全民保护,志愿者服务对博物馆的生存尤其重要,是当代博物馆社会化的特色。同时,他指出,我们的志愿者服务仍存在问题: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在全国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少博物馆还是空白;为志愿者提供的岗位较单一,局限在讲解服务;志愿者队伍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流动性大;许多博物馆对志愿者重使用,轻培养,把志愿者服务看作一个免费午餐。
除了关注志愿者服务外,单霁翔也在文化遗产日当天,介绍了故宫未来的发展规划:故宫将建设一所全国最强大的文物修复中心,把压箱底儿的文物修复好,并将在10年内取消地面库房。
让更多志愿者加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故宫珍宝尽快与世人见面,是单霁翔眼下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若能早日实现,比申请文化遗产日更能让他激动。
本报记者 张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