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迷恋跳皮筋的小学生时,假期跟小伙伴聚会玩耍是最开心的事情了。这种快乐一直持续到作为领队的表哥突然宣布,他要退出团队,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从此以后,惨遭抛弃的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和他伟大的事业——躲在房间里面对屏幕,目不转睛地操纵着一个名叫“超级玛丽”的红帽子小人跳来跳去。
这时,妈妈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瞧你哥那样子,可别跟他学,玩电子游戏会变傻的!”
看着昔日威风凛凛的哥哥张着嘴巴眯着眼,狠劲拨弄着手柄的样子,我们几个小个子赞同地点点头。
不过,当读到这本《破碎的现实》时,我开始意识到,游戏也许并非如此不堪。远在大洋彼岸的游戏研究理论家简·麦克盖尔高用这本400页的著作,给哥哥的说法正名——游戏不仅不会让人变笨,还能让我们变得优秀,甚至改变世界。
从地铁上低头玩手机游戏的乘客,到通宵达旦尝鲜“暗黑破坏神3”的专业玩家,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人像哥哥一样,坚定地投入游戏行列,无私地把宝贵时间奉献出来。据麦克盖尔高的研究,在打游戏上,全世界的人每星期总共耗费的时间竟高达30亿个小时。
在麦克盖尔高看来,人们的时间并没有白费,“游戏成为人类从支离破碎的现实中获取能量的加油站”。在这里,人们会获取现实中所不能得到的正面能量——乐观向上、雄心勃勃、坚定不移、集体协作,人们甚至能在游戏里实现更协调的人际交流。
比如很多人从小玩到大的“俄罗斯方块”,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对于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前的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人们来说,这款由苏联计算机工程师设计的游戏,是对他们现实生活的程序化反思——那不断下落的方块是官僚主义的精粹,人类的对手不是喷火的怪兽,而是一连串枯燥无味且绵延不绝的排列组合。
这代表了在官僚体制中,一切都是毫无目的的徒劳,是无法逃避的牢笼。“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湮灭了自由意志——它的徒劳无功显而易见,但人们却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旋转、排列、累积和消除方块。”
作为《俄罗斯方块》爱好者,我不得不对这些游戏理论家肃然起敬,原来游戏竟能上升到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套用他们的措辞,游戏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梦想,是“宇宙尺度下的夸克级人文关怀”。
所以,打游戏非但不丧志,还是关乎时代进程的大事。不用为耗费一天玩“大富翁”而自责了,这款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游戏是在满足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期冀一夜暴富的心理。而如果你玩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游戏“Risk”,那就更体现出你对时代进程的关注了,因为这款游戏“折射了整个社会对于冷战的忧思”。
“事实上,我们在游戏中获得的能量可以转换到现实生活中。玩游戏的人并非逃避现实,游戏帮助我们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指导我们做最好的自己,迎接生活。”麦克盖尔高说。
按照麦克盖尔高的理论,游戏优于现实,能够帮助人类实现在现实中无可企及的目标。比如,当这位美女理论家头部撞伤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了一个游戏,帮助自己恢复,现在这个游戏还被其他病友拿来,用于治疗糖尿病、哮喘、化疗、戒烟,甚至有人还用来治愈分手后的阵痛。
于是,这个年轻女作家不仅拥有每个宅男梦寐以求的甜美面庞,更是说出了每个游戏玩家的雄心壮志:“谁说游戏比不上现实?游戏设计者应该以拿诺贝尔和平奖为己任!”
当然了,这只是她的美好愿望。想要游戏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路且漫漫着呢。当我有位同学用《论魔兽世界中公会组织及行为分析》作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时,几位答辩老师都像是在游戏里被击败出局似的,表情有那么一点不可爱。要说服老师们接受“游戏改变世界”这个观点,还真要靠更多游戏理论家妙语生花,扭转乾坤了。
《破碎的现实》(Reality is Broken: Why Games Make Us Better and How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美] 简·麦克盖尔高著
企鹅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