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样式简单的T恤和长裤,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万芳与校园里那些时尚的同学仿佛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她有一种力量,让与她在一起的人,心静下来。
2009年考入北京吉利大学,万芳从大一开始援助“智光特殊教育学校”——那里聚集着患有自闭、脑瘫等病症的特殊儿童。她已经坚持了将近3年。从最初的害怕到最后的喜爱,平静通达的心境让她一路坚持下来。
持续3年的探望
父母的言行在万芳心里种下了慈善的种子。当她还在读高中时,母亲就陆续资助了两三个因贫困而差点辍学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父母还特地交代万芳,“如果学校里有援助贫困儿童的项目,你就每月省下一两百元去援助他们”。不曾想,没遇到贫困儿童的万芳在入学不久就“偶遇”了特殊儿童。
那天,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校里宣传援助“智光特殊教育学校”的活动。万芳一看,这不正是她来大学的“任务”之一吗?她便报名参加了。
10月,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万芳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特殊儿童。尽管事先被告知“那些孩子和普通人可能不太一样,要做好心理准备”,万芳进校门后还是被吓了一跳:“他们太‘热情’了!几岁的小孩子扑上来就拉你的手、抱住你,十七八岁的大孩子直接用篮球砸你。”还有一些儿童的五官不是十分协调,看人的眼神怪异而呆滞,万芳吓坏了:“我在那儿的整个过程都感到非常害怕,只敢带一些小孩子玩儿。”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结束了,志愿者协会的队长看出了她对孩子们的躲闪,劝她,“不要躲着孩子们,这样会让他们伤心、自卑的,他们不会伤害你。”
之后的几次探望,万芳渐渐发现,特殊儿童并不可怕:“他们是有感情的,只需要我们给一点点简单的爱心,就会很开心。”她不再害怕,每次去都会给他们带一些小礼物,陪他们聊天、疯玩儿。离开时,那些孩子总是恋恋不舍的,还会流泪。
探望很平凡。然而万芳在大学里几乎每月都去,一直持续至今,坚持了将近3年。
一颗平静的公益之心
谈起自己对特殊儿童的探望,万芳很平静。她不是好奇也不为时髦,只为了满足自己做公益活动的心,“他们会因为我去而开心,为什么不去呢?”她的座右铭是“好事不能少我一个,坏事也不能多我一个”。简单的一句话,成了她行为的指南。
为河南鲁山贫困学校募集学习用品;帮中国仁爱基金会在校举办捐衣活动;利用自己在新东方当助教的便利,在学校里举办学习讲座。万芳的校园生活除了学习上课,几乎都在参加公益活动。
一提起万芳,她的朋友就开玩笑道:“我们万芳人好,和她爸妈一样,心善。”万芳轻轻地笑着解释:“我也没想什么,就是一想到世界上有一个人因为你而过得好一点儿,就很满足。”
万芳说话的语气很平和,言语不多,看起来很温柔。然而和她接触后,就能发现她的性格外柔内刚,通透的心境让她自信而平静。
她虽然参加过很多活动,却没有加入学校里的公益组织,也没有多少荣誉头衔。但是万芳不在乎这些:“参加活动就好,没必要加入组织。荣誉不是你的,争也没用;是你的,不用去争。”
这种通达的心态也许与她的经历有关。来自高考大省河南,万芳的求学经历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在高考上遭受挫折,考试、复读、再考……这样的经历让万芳的心理压力很大,“我家里亲戚的孩子高考成绩都很好,父母也一直希望我能上一所好学校”。
违背父母“让女儿上本科”的愿望,坚持来到北京吉利大学后,万芳一度很失望。偏远的校区、打扮入时的同学,这些与万芳设想的大学生活很不一样。她的情绪一度很低落。
闲暇时,万芳买了很多书看,南怀瑾的文章让她渐渐变得通透起来。
如今,万芳依然平静地做着公益活动,坚持每月去特殊学校探望孩子们。有时她也会去北京城溜达,旁听一下北大的EMBA课程。她的日子平静而充实,一如她对待公益的平常心。
实习生 潘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