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科院成立“中国古今官德研究”课题组,组织骨干专家进行专题研究,近日推出一套官德研究丛书,包括《史说官德》、《大道官德》、《为官史鉴》、《申论官德》四本,作为北京市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材和教育读本。这套丛书的出版,再次让官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做人要讲道德,做官更要讲道德。所谓官德,一方面来自他律,也就是法律之治与内部管理,一方面来自自律——官德一靠制度建设,二靠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而要加强官员道德修养,伦理道德理论的建构、既有道德资源的开掘均不可偏废。因此,对中国古今官德进行总结,非常值得期待。
但是,官德的标准在哪里?是官员参悟出来的“内心的神明”,抑或自古代传承而来的圣贤教化,甚至是自外舶来的价值观念?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叫《清官谣》,其歌词曰“天地之间有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意即评价官员的标准掌握在老百姓手中。官德的他律部分,体现民意;即使是官员内在的道德信念,仍应由老百姓的要求转化而来。而老百姓总是特定历史中的存在,他们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是与时俱进的。
官德,显然也应与时俱进。这一方面要通过法律、制度的进步来实现,另一方面必须对既有官德资源进行超越,毫不怜惜地扔掉其中的糟粕,将合理成份整合到我们时代的需求中来。今天,中国政治正由传统政治向民主政治大步迈进,今日之官德不能不与传统官德有质的区别。
中国有几千年政治文明史,但总的来说是一部传统政治的历史,生成了相应的官德,我们现在发掘官德的这种历史资源,必须非常小心和谨慎。到各地的机场书店去转转,可以找到很多古代官员写的“官经”、“官缄”,它们与讲述官场勾心斗角心得的当代小说摆在一起,仅此可见,传统官德不乏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主要是一套封建官场的自存与权谋之道。现在一些官员不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对接,却热衷于看《康熙大帝》、《甄環传》,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官德取向。
今天修官德,必须直面现实,把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根本标准。中国的政治史很悠久,但传统与现实存在本质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当代官德的价值观、目标、机制、动力等必须是新的,不仅需要理论创新,而且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过去,君权神授,官员的权力来自君主的委托;现在人民当家作主,官员“权为民所授”,必须“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控”。现代政治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责任”,一是“法治”,二者构成当代官德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再来拓展新官德的内涵,这只能在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成。
如果深入研究传统官德,我们不应仅仅看到传统官德如何造福人民,更应看到政治精英的自我道德期许与政治现实之间的鸿沟。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德名言,但在政治风浪中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人民对官员的道德要求若不能诉诸制度,则往往沦为少数有德者的空想与空话,所谓官德往往就成了黑暗现实的遮羞布。所以,重官德首重制度,保障权力行使的基本性质;然后提倡自律,使权力在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