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食堂里弥漫着不同以往的烟油味,这是一场“厨艺比拼”的连锁效应。
10个小组,30名学生参赛选手,在食堂师傅助阵下参与比拼。学生们当起了大厨,拿勺掌锅、调料下菜,在40分钟内烹饪10道佳肴。观众则由学生、后勤办公室老师、食堂的厨师以及做清洁的阿姨组成。最终,由现场观众打分评选出冠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书记沈健平介绍,这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社团“西部之窗协会”和后勤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后勤体验活动中的一项,学生们通过走进后勤服务一线,转变角色,切身感受后勤工作的真实状况。
给同学们换位思考的机会
“刚开始受不了,都是吃剩下的东西,又没有戴手套,脏东西都溅到了手上,一直担心把衣服弄脏。后来手弄脏了,衣服也脏了,就豁出去了。”这是11级公共管理系学生张武龙在说到收集餐盘时的感受。这个来自陕西的90后新生,在家里从没有做过饭、洗过衣,由于挑食,显得偏瘦。第一次做收集餐盘的工作,同时要面对这么多的服务对象,他有点应付不过来,还需要食堂阿姨相助。“高峰期的时候,人多,餐盘也多,忙不过来。幸好阿姨和小卖部的人过来帮忙,阿姨还教了我很多工作技巧。后来做起来就容易些了。”
为同学收拾餐盘、清理剩下的饭菜,张武龙并没有觉得面子上有什么挂不住的。他还记得,当时,有一个正在旁边吃饭的同学还在不断地鼓励他,让他很感动。
后勤体验的过程中,令他最感动的是,同学在放好餐盘后说的一声“谢谢”。
在校生活,学生与后勤工作人员少有真正的往来,对后勤工作难有直观体验。“平时自己也没有怎么注意,东西往那儿一放就走,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现在换了自己在收餐盘、倒垃圾,才知道那些阿姨工作很枯燥、很辛苦,真的很不容易。”
张武龙说:“参加这个活动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现在我知道了在倒垃圾前最好将餐具分好,尤其不要把餐巾纸放到碗里,那样很难弄掉。”
厨艺大赛冠军组组长张宏贵爱做饭,对家乡福建的小吃颇有研究,每每聊起来都滔滔不绝。他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后勤员工中,一楼食堂的阿姨算是一个。每次去打饭,阿姨都会给他多盛一些,时间长了,阿姨都知道了他爱吃什么菜。一次参加献血时,他还碰到了那位阿姨,和她聊了很长时间。
“大家是平等的,都是背井离乡,出来工作谋生。在学校做后勤工作的甚至还有很多比我还小的孩子。他们不容易,也很辛苦。”张宏贵说。
社工学院2011级学生张义婧是和同宿舍的姐妹一起报名来体验的。她负责帮助一层食堂的阿姨打扫清洁。
每每快打扫完时,食堂经理送来的一瓶水、还有一句话,让她觉得“超级温暖”,“那位经理说,平时多来吃饭,可以把这儿当成家”。
西部之窗协会会长韦祯烨不仅发动同学参与活动,自己也拿起拖布,体验后勤工作。“平时在家,偶尔也会做点儿家务,但做这么大范围的清洁工作,超出以往的想象,真的很累。”韦祯烨说,很多参加后勤体验活动的同学向她反馈,参加后勤体验活动让他们收获了感慨、收获了快乐,很有成就感。
学生社团成为与学校职能机构合作的纽带
与后勤办公室的合作,始于一次提议。后勤办公室主动与团委联系,希望能把“西部之窗”协会的后勤体验活动予以推广。校团委书记沈健平和后勤办副主任解本雪一拍即合。
解本雪此前一直在寻找后勤部门与学生建立沟通机制的途径。“有的时候,我们和学生群体往往是各说各话,互不理解。尤其是在新的规章制度实行的时候,一个小细节处理不好,就容易引起矛盾。”
食堂餐厅经理石必成更是时刻关注着怎样处理好同学生的关系。“下班回家,一听到电话铃响,心理就会发憷,总是担心餐饭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就餐的学生是不是有了新的意见。”在中青院食堂工作了9年,他解决了不少食堂餐厅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
一直在厨房工作的杨师傅,闲暇的时候,也会通过与同学聊天或者看意见簿,来了解学生们的意见,但他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他说,以往食堂很少有举办后勤体验活动期间的这种气氛。
后勤体验活动举办3年来,为了避免“官方”色彩,让更多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团委只负责沟通和指导,将活动权力完全交给西部之窗协会。在本学期两个多月内,西部之窗协会就举办了两次后勤体验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沈健平认为,校园中的矛盾有时更多发生在学生与后勤部门之间。而大多情况下,矛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沟通和理解。一直以来,学生对后勤部门的服务有意见,认为服务不好,菜价高。而后勤部门在服务的过程中,也缺乏与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
“校团委倡导后勤体验活动正是为了增进学生与后勤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学生们知道后勤工作具体在做什么,同时也让后勤部门倾听学生的心声,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沈健平说。
“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这是中青院人最爱说的一句话。为了让后勤员工体验到家的感觉,能够融入中青院这个大家庭,学校团委、西部之窗协会与后勤办还组织了后勤电影节、后勤书屋、后勤联欢会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学生的广泛参与下进行的。
实习生 陈径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