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观察

倾听高职教育的足音

周大平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25日   11 版)

    自1999年起,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历过12年的快速发展。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2011届高职毕业生已达329万,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49.8%。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就能上岗是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待。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薪资状况就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观的“标尺”。在每年都有数十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处在失业状态的今天,媒体和民众对这把“标尺”的关注度日益凸显。

    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应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与平均薪资这两项指标,在过去3年中连续上升。以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例,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接近;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82元,实现连续两届较快增长,比2009届增长了近13;同时,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就学期间在乐观态度、追求上进、关注社会、包容精神等现代文明道德养成方面有所提升。

    用同一把“标尺”连续每年给孩子测量身高,方可勾勒出每个孩子的生长曲线。而这份报告所讨论的学生价值观(或称职业道德)则是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一个“增项”,这条将为今后做相关规划提供的新的“基准线”,不仅关系到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更关系到中国未来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

    本科院校扩招后日趋严重的“就业难”,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同期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外部环境,高职教育面临比本科更严峻的挑战;公共财政投入,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支出水平2009年仅占本科的65%;生源状况,应届高职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连续3年约占88%,以此推算,近3年高职教育为全国近850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这种较大范围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全国涉农高职院校达343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7%,每年有20多万高职毕业生在直接服务农村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2011年全国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其中一半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表明高职毕业生正在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2011年全国高职毕业生有68%在院校所在省就业,其中一半在院校所在市就业,这样的比例连续3届均高于本科毕业生,表明高职教育在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正为所在地各行业企业一线岗位提供着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持。

    高职生作为被列在高考一本、二本批次后招生、被传统高等教育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正是通过高职教育找到了自己人生与事业的成长天地。高职生们在逆境中所普遍呈现的“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就业局面,诠释着高职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不可或缺的创新性。

分享到:
一人上职校脱贫一家人
呼唤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会计人才大国不是会计人才强国
进校门就是进“公司”
倾听高职教育的足音
大一暑假忙实习
如此心急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