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但关于高考状元的各种消息还是扑面而来,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 6月24日,北京几家报纸在重要版面刊发报道称“北京高考文理状元出自某校”,并附有两位状元的大幅照片。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地的高考状元相继出炉,一些媒体同样兴奋不已、津津乐道。
更为可笑的是,在高考查分的前一天,一家网站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把“四川省状元”的名字安到林某头上。从第二天凌晨开始,就有省内外多家媒体蜂拥而至。然而,很快真相大白,林某是“被状元”的。面对突变,林某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谈媒色变、谈分色变。
打个比喻说,高考是个既让人爱,又让人烦的事情。所以让人爱,在于它的公平公正;所以让人烦,在于考试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一个理性和智慧的人一定是既认识到高考的积极一面,也认识到高考的消极一面。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对高考的消极作用谈得不够。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无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国内公认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人的教育背景里面写着高考状元。因为高考只是一次性考试而已,只能部分地说明过去和部分地说明将来。
某些学校,以此为幌子吸引生源,某些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作为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
多年前,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我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解决“高考状元”被热炒难题还得从根源上做起:第一,得先承认高考制度不合理性的一面,而且针对这种不合理性进行改革;第二,从目前看,高考不能取消,也取消不了,但可以在增加项目上下工夫;第三,斩断高考状元被炒作之根,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媒体的事,大家都有责任。基于目前的国情,人才评价机制一时很难改变,而且个人也控制不了。从公民个人角度来说,不跟风,淡化高考状元本身就是履行了责任,作出了贡献。
今天再看,我仍然认为这段话说得没错。
为此,我比较欣赏广西省教育厅,今年仍然坚持不公布高考状元,也欣赏清华大学,他们不公布状元数,反对利用高考状元进行炒作,这是应有的责任担当。这一点,很多大学没有做到,很多中学也没有做到,尤其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更没有做到,需要检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