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6月28日电(记者张国)26岁的何琳锋相信,如果不是参加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己现在可能在某一个车间里做“小操作工”。
何琳锋是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他参与指导的学生在今年高职组“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中获得一等奖。而在2008年,他在同一赛事中获得二等奖。
“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这句口号所描述的情况,就发生在何琳锋身上。这位来自山西长治农村的年轻人,高考成绩差本科线50分,报考职业院校的想法很简单,“毕业之后有一技之长,最起码一辈子苦不了自己”。
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时,何琳锋是天津机电职业学院三年级学生,正在天津一家企业顶岗实习。学院老师打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参赛,随后,他离开了企业,回到学校集训。
首届比赛获奖后,按照有关政策,他被保送进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本科。2011年毕业后,他又回到母校任教,成为一名实训教师。
何琳锋回忆说,自己当年参赛时大部分同学都不了解这一新赛事。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新生入校之后,就会接触与比赛有关的内容。学院根据赛项调整了课程内容甚至专业设置,比如针对“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编写了专门的教材。由于承办比赛,学院的知名度也有了提高。
这几年里,为了改变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每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天津各承办学校都组织高中师生等到学校观看比赛,展示职业教育的魅力,也展示自己的“亮点”。今年,主办方估计参观人次达10万以上。
何琳锋说,很多人因此消除了误解。有人过去以为高职就是比本科低一个层次,现在会意识到,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相比,不是档次的不同,而是类型的不同。
这个年轻人当初参赛并无功利色彩。他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个专业,同时抱有学好一技之长、“毕业以后赚钱养家”的目的。参赛给了他更进一步的推动力。
技能大赛改变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的命运。他与大约30个参加过比赛的同学保持联系。据他观察,有参赛经历的同学参加工作之后,在收入水平、职位等个人发展上面,比普通的毕业生要“高两个等级”。
“假如你参加了比赛,你自己就想往上‘蹦’一下。”何琳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