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今有南京学子卖青菜。近日,不少媒体都聚焦去年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在南京的菜市场摆摊的“卖菜哥”秦志鹏。而面对媒体的关注,这位“90后”坦率地说:“媒体这样炒作下去,我就没有退路了。”(中新网7月2日)
这句话发人深省。或许,媒体的出发点并不是炒作,之所以会聚焦于“卖菜哥”,是因为他颠覆了公众眼中传统的大学毕业生形象:一个热门专业毕业生,毅然放弃了父母已经找好的高薪工作,在“官二代”拼爹、“富二代”斗富的新闻屡见报端的今天,拥有“官爸”的秦志鹏,特意选择了远离父母可以荫护的城市,用自己的思考和点子,一斤一两地卖起了蔬菜,而且销路好,在市民的一片赞许声中,他默默地描绘明天的蓝图:做一个蔬菜连锁店的老板,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平价蔬菜。
有媒体说,这样的“卖菜哥”应该得到尊重;也有媒体评论道,这样的“官二代”应该得到赞许的掌声。但是,在这些对“尊重”和“赞许”以及“掌声”的呼吁背后,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卖菜哥”为什么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卖菜哥”为什么需要“退路”?
还记得8年前,北京大学一毕业生回到西部老家,摆摊卖猪肉,当时各大媒体都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我还清楚地记得,有家电视台专门邀请这个“卖肉哥”做访谈,旁边还有教育界专家作点评,现场的观众也谈了自己的感想。专家和观众都谈到一个观点: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创业,只有抱定“行行出状元”的信念、以平和心态选择未来,才能真正“做成事”,而且还得鼓励大学生去勇敢地尝试,即便失败了,也能带着教训重新再来。8年来,为数不少的高校都在持续开展“就业指导”,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可是,为什么8年过去了,从“卖肉哥”到“卖菜哥”,仍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我们的教育究竟还缺少点什么?
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小就让孩子们明白:选择怎样的职业,做怎样的工作,不论是当高级干部还是卖菜,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不论是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是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就是好工作。我们不应该将工作本身贴上过多的好与坏的“标签”:高薪,高尚,高贵……这些本来就是学校和家长给孩子的错误引导,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好的工作就应该是高薪的、环境好的、工作城市好的、职业稳定的,等等。于是,往往在拼爹、斗富、拼关系的过程中,毕业生忽略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迷失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想当然地认为“好的工作,就应该如何如何”。正所谓,工作有了,梦没了。
还有的自主创业还没开始,来自父母的压力就来了: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于是,自主创业一旦失败,就成了“不务正业”。这也就不难理解,面对记者的追问,“卖菜哥”为什么要疾呼:少些关注,让自己“有退路”!“卖菜哥”需要怎样的退路?他需要的是,社会和家庭降低对自己的高期望值,需要的是自己在自主创业过程中一份稳重、大气、平和的心态,从而让他能够平和、平静地面对可能的失败,从而为他实现自己更大的成功作最充分的准备。
心存梦想,才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多元的梦想得到的是社会的普遍认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自主创业,才会有真正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