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12年5~6月,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集中开展了“走进一线”2012年基层调研实践活动,广泛动员组织了1100多名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走进115个基层一线单位,与一线员工同工同勤、同吃同住蹲点调研,了解基层工作、学习先进模范、锤炼工作作风、提高履职能力。115个调研点遍布29个省(区、市),覆盖中央国家机关各行各业,分建功创业、艰苦磨练、科技创新、民生热点、三农综合、爱心奉献等6大类。各调研团成员用心、用笔记录下调研实践中的点点滴滴,真实反映了基层一线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
从“灰头土脸”到“扬眉吐气”
5月15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我们与矿山亲密接触的日子,调研团的男生有幸成为光荣的“地下工作者”,深入600米的地心深处,体验矿工们的艰辛。调研团的女生则换上厚重的矿工服,手捧安全生产宣传册,等待矿工兄弟们平安升井的一刻,送上祝福。
上午7点30分,升井的矿工们接踵而至,已经在井下劳动8个多小时的他们,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尽管脸庞依然沾满煤灰,身体依然透着疲惫,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朴实而满足的微笑。
小王是在掘进工作面干了6个年头的一名普通工人,他说:这几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工资涨了,环境好了,设备科技含量高了,安全更有保障了,大家干起活儿来更有劲了,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参观中我们了解到,范各庄矿将“以员工为本”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弘扬“体面劳动每一天,快乐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自筹资金构建起员工医疗互助金、困难员工子女就学保证金、员工家属医疗互助金、患病员工互助金、特殊困难救助金及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女员工特殊保险为一体的“五金三险”员工生活保障体系,消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
范各庄矿还率先推行了“三餐、两热、一公管”,免费提供井下员工班中营养餐、班后健康餐和井上员工班中补给餐;保证矿工在井下工作现场能够吃上热饭、喝上热水,告别了井下吃冷饭、喝冷水的时代;实行工作服自动烘干和更衣室公共管理,确保矿工们每天穿上干净舒适的工装。与此同时,强化井上井下环境治理,员工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加强人文关怀,开设艺术讲堂,全员配发MP3,员工的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在范各庄矿,“以员工为本”不仅写进每个领导班子成员的承诺书里,更成为全矿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如今,“灰头土脸”的矿山变成碧草如茵的花园,“傻大黑粗”的矿工化身为扬眉吐气的主人。
河北开滦能源化工范各庄矿业分公司“服务安全生产”调研团 李冉
胜利人,油田情
5月23日 星期三 晴
上午,在采油一矿梁南管理区实践时,大家都被许艳的事迹所感动。许艳,是纯梁采油厂梁南管理区的一名普通职工。2003年,年仅20岁的许艳刚参加工作,父母就离异了,有十多年糖尿病史的母亲双目近乎失明。从那以后,她白天上班,努力工作,晚上下班后立即赶回东营照顾母亲。为了给母亲看病,她四处奔波,求医问药。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许艳有自己的想法:带着妈妈出嫁!与她一起工作的一位工友被许艳深深打动,在别人不理解的目光下,他们走进了婚姻殿堂,和老人开始了共同生活。在孝敬照顾老人的同时,许艳不仅没有耽误工作,反而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员工。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刻苦的她频频在采油矿、采油厂、管理局的比赛中获得优异的名次,成为技术骨干。都说“忠孝不能两全”,可是许艳却切切实实做到了,其中付出的艰辛不言自明,无愧于“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
山东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站调研团 张其文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5月24日 星期四 雨
岳阳儿童福利院里的孩子,90%以上都是身体存在先天缺陷的残儿,例如脑瘫、唇腭裂、唐氏综合症状、先心病、先天性双目失明、脊柱畸形等,比起正常孩子,对这些残儿的照顾和养育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福利院里的工作人员除了照顾这些残疾儿童的生活、饮食外,还要帮助他们康复训练。福利院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他们成长与进步的点点滴滴。从这些成长记录中,我们看到,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如洗手、上厕所,甚至是说话,对于那些残疾儿童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而福利院的“妈妈”每天都满怀着对这些残疾儿童的关爱,不厌其烦地反复教他们学习说话,学习哪怕是对我们正常人来说最简单的动作,为的是看到这些残儿哪怕仅仅是一丁点儿的进步。
在教室里,我看到,一位“妈妈”为了教一个叫强强的脑瘫患儿学会说话,一边不停地呼唤着他的名字,一边拿着图册不厌其烦地打手势帮助他理解含义,而当强强微弱地点了下头哼了一声时,这位“妈妈”立刻开心地鼓起掌来,鼓励他说“强强真棒!强强真棒!”虽然强强仍用呆滞的目光回应着四周,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年轻“妈妈”发自内心的高兴,那一刻,我深深地被这些年轻的“妈妈”打动了,她们对孤残儿童如亲生父母一般的爱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她们把最特别的爱给予了这些特别的孩子,每一次看到孩子们点滴的进步,就是“妈妈”们最满足、最幸福的时刻。
湖南岳阳儿童福利院调研团 李文英
“背篼干部”的脱贫致富路
6月9日 星期六 晴
不久前,新闻联播的报道,使敦操乡干部成了闻名全国的“背篼干部”。对这样山多地少、土地石漠化严重的少数民族地区,“背篼干部”脱贫致富的思路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们开始了实地参观。
乡干部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高粱、花椒种植地。在喀斯特地形的山坳,我们看到了一块块见缝插针、密密匝匝的高粱地和花椒地。乡党委胡书记介绍说,因此前推广种烤烟失败,去年推广种高粱时村民不支持,乡干部就租了块地自己种,叫做“干部带头干,做给群众看,帮着群众赚”,今年有很多农户改种高粱。乡里联系了附近的酒厂收购高粱,销路不是问题,但今年雨水稍多,胡书记有点担心今年的收成,也怕影响农民继续种高粱的信心。在养殖绿壳蛋鸡的农户家,衣衫破旧的苗族汉子端来了码放整齐的嫩绿色鸡蛋。据乡干部说,1只绿壳鸡蛋收购价为1.5元,运到深圳后可卖到8~10元,但搭建鸡舍农户自己要掏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费用,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我们还参观了养羊农户,乡干部说为了保护植被,不打算再推广了。
通过实地参观,我们看到乡干部以改善种养殖结构带领全乡脱贫致富的思路。他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对长顺县提出的“要因地制宜,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的要求,正在努力探索适合敦操乡的发展模式。在对乡干部的勇气、干劲深表钦佩的同时,我们想,如果能引进农业专家帮助乡干部研究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业,如果能有农协等机构将农户组织起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如果能更多地利用一些金融资源,敦操乡和类似敦操乡的经济发展步伐会更快一点吧。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调研团 关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