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时节,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淝河特大钢桥20多米高的施工平台上,遇到了1988年出生的安全员宋菲菲。她头戴安全帽,手里拿着数码相机,仰着脖子盯着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
“如果有不规范的施工行为,我就及时拍下来,该处罚的要处罚!”这个安全工程专业出身的女孩一脸认真地说,以前常常看不过来,后来想了一个办法,用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施工情况。“只要有一个人施工,我们就有人守在现场,这是铁定的规矩。”
就在宋菲菲的身后,28岁的农民工于建华正在对桥面的特种不锈钢板进行焊接,这是国内铁路建设上首次使用特种不锈钢板的桥面板,必须使用不同的焊丝,分层进行焊接。
“比不上他们大学生有文化,但我们一样有技术。”于建华自豪地告诉记者,“广州的‘小蛮腰’电视塔,也是我们干的。”
为了避免焊液四处流淌,于建华必须蜷缩在狭小封闭的“防风罩”里进行操作。电焊释放出巨大的热量,厚重的防护服上,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一刻,无论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转战南北的农民工,他们的青春仿佛这些闪闪发亮的金属板,在四射的电焊花中融为一体,升华为一架绚烂的彩虹伸向远方。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仅26岁的团队,2008年以后毕业的新员工就占7成,但是,他们架起了国内主跨度最大、高度最高、斜交角度最小、新工艺应用最多的钢桁梁柔性拱特大桥,填补了桥梁史上的多项空白。
合肥高铁南环线项目是合宁、合武、合蚌、合福4条客运专线的连通线。在这重中之重的南环线上,又有一项“卡脖子工程”——两座钢桥,经开区钢桁梁柔性拱特大桥和南淝河钢桁梁柔性拱特大桥。
如今,经开区特大桥柔性拱已经顺利合龙,它像一条蓝红相间的巨龙横跨在川流不息的合宁高速公路上,成为这座城市最壮丽的景观之一。不远处,另一座钢桥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
“敢于挑战、超越自我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公司对我放手,我对这些年轻人放心,这里就是磨刀石。”团委书记出身的张雪松,如今是中铁四局钢结构公司“南环线”项目部经理,并兼任党工委书记。
固然名为“雪松”,但是这项总造价近4亿元的工程,还是”压弯“了张雪松的脊梁。长期伏案工作,让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以致晕倒在工作现场。“现在血压也不正常,每天都要监测。”他指了指办公桌上一台机械血压表,笑着说,“没有时间去医院,只有自己给自己量了。”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赶上这个项目,其实是一种幸运。”在张雪松看来,一项工程纵使规模再大、技术要求再高,也离不开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而作为青年员工,即使工作过程再苦,回过头,一定会感谢这种磨砺。
对于这个年轻的项目部来说,当初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高空作业如何确保安全。
两座大桥横跨合宁高速公路,合宁高速每日通行车辆达1万辆。这么大的车流量,根本不允许在高速公路的正上方进行长时间的钢结构拼装作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如果掉下来,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传统的施工方法在这里卡了壳。”
项目班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经过无数轮的头脑风暴,他们向设计方提出了“多点顶推架设法”。这个施工方法曾应用在场地开阔、跨度较小的桥梁建设上,但对于两个桥墩距离就达到229.5米跨度的这座特大钢桥来说,究竟能否实现?
“走出去,请进来。”项目部向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的桥梁专家寻求技术支持。同时,与合肥工业大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合作成立科技攻关小组,不断地演算论证。最终,国内首创的“带拱顶推、拱脚合龙”施工方案被通过。
“这不仅是一座钢件连接起来的桥,也是人心凝结而成的桥。”张雪松举例说,“一座钢桥要用到24万个‘强栓’,在拧螺栓的过程中,一颗螺栓不达标都会影响整体的质量,施工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项目部团组织开展了“激扬青春绘彩虹、合肥枢纽勇当先”活动,通过青年突击队建设、青年文明号的争创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此外,通过“优秀农民工”评选等活动,把不同群体的青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