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张塘坊村。中午时分,烈日炎炎。村民聂春海蹲在自家院里,扳动水龙头,一股清凉的自来水奔涌而出。
“这可是地下300多米打出的水,凉快着咧。”50多岁的老聂喜滋滋地说。
这一天,村里热闹起来,搭起大红的台子,乐队奏起欢快的进行曲。“中国石油产业扶贫项目投产暨定点扶贫责任接力仪式”在这里举行,由中石油向台前县恒润石化无偿转让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的碳四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老聂穿着印有恒润石化标记的浅灰色工作服,前前后后地忙碌着。他知道,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中石油定点扶贫与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副组长、总经理助理李润生说了,这个项目的投产,预计每年新增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直接就业400人、间接就业2000人。由“输血”到“造血”,中石油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带动老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老聂感受到的变化,是从自家开始的。老聂家世代生活的台前县位于河南、山东交界处,是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地方。此地历史上十年九淹,陷入“受灾、返贫、救灾、受灾”的恶性循环,属国家级贫困县,穷苦的帽子压得人们抬不起头来。
老聂一家6口仅靠5亩地维持生活,全家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土里刨不出食,老聂和村里人一样,在外四处打工。“一年干不了半年,家里的事情都丢下了。”老聂苦笑着,“挣点钱也都捐给铁道部了。”
2004年,一家名叫恒润石化的民营企业落户台前县,但一直不景气。2008年起,村里人发现,恒润忙碌起来,从北京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员。
原来,从2007年4月起,中石油承担台前县定点扶贫任务。告别捐款捐物的输血式扶贫,中石油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一种被称作碳四综合利用项目的新项目,无偿提供给恒润石化。从2011年1月9日动工建设到2012年5月18日实现一次开车投料成功,全过程中,中石油给予无偿支持和援助。
老聂说,难怪那一段时间,这些北京来的技术员一天到晚待在工厂里。
很快,恒润有起色了。老聂和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打工的地方回到村里,陆续进恒润当起工人。老聂和儿子都成为恒润的员工,他干锅炉工,儿子则是“有些技术含量”的储运工,父子俩每年有稳定收入四五万元。
中国石油以“帮扶龙头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传递扶贫责任”的产业扶贫模式,已开始显效。2011年,张塘坊村人均年纯收入达1.2万元,全村实现了从贫困线到小康线的历史性跨越,连村里的“五保户”手里都有了积蓄。
老聂一脸喜色地告诉记者,现在每月工资能拿2000元,厂里一日三餐免费,过年过节送油、面,夏天还发茶叶、白糖。“俺们也有了铁饭碗,能在家门口工作,再也不想出去了。”老聂说。
现在,老聂家里空调、饮水机、电脑一应俱全。今年,他投资16万元建起了养鸭棚,养了1万多只鸭子,“第一栏就挣了两万元,很快就可以收回成本。”老聂每天在鸭棚和工厂间忙碌着。
7月1日,记者在村里见到村支书张寿孔时,他扳着手指说:“到今天,村企联建正好五年!”2007年,恒润石化党总支与张塘坊村党支部进行共建,为当地打自来水井、修路,为村里上大学的学生提供每月400元的学费资助。
恒润石化董事长尚拥军说,央企支持民企,民企反哺百姓,共同协力拔掉老区的穷根,中石油这条产业扶贫的路子走对了:“扶贫的最高境界是不用扶贫,因为它自己有了造血功能。”
尚拥军表示,从2013年起,恒润石化将接过中石油扶贫台前县的接力棒,承诺每年对台前县民生投入不低于300万元,直至2020年。而中石油将在河南省选择一个新的扶贫县展开扶贫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评价称,中石油创新帮扶模式,将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扶贫战略相结合,将央企的资源、人力、技术等优势同贫困地区的需求和市场有效对接,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