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滩工业园附近的村民反映,园区内企业长期排污,导致周边数十名儿童血铅超标,引起恐慌。吉安市妇幼保健医院对这些儿童进行免费抽血检验,在205名儿童中仅两人轻微超标。前后两次检测结果大相径庭,这让村民们心存疑虑。吉安市青原区有关负责人称,若怀疑血检结果可去权威医院再检。(《新京报》7月9日)
与近年来各地频发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的处理方式相比,吉安市青原区此次的处理还是可圈可点:对所涉重金属企业进行集中检查,紧急叫停12家企业;对园区周边儿童进行免费抽血检验,并公布血铅检测结果;对工业园区及周边村庄环境、土壤进行铅元素含量专项检测;允许质疑的群众到更高一级的医院复检,如果超标承担相关费用并进行治疗……这些措施体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
该工业园区是否导致了周边儿童血铅超标,姑且有待进一步调查与检验,而工业园区的污染的确成为事实。据当地村民介绍,工业园区没开工时,山清水秀空气相当新鲜;开工后,空气差、噪音大,一些工厂散发出的气味令人闻了头晕,影响睡觉。一定程度上,当地村民的恐慌,不仅仅是对儿童血铅超标的恐慌,更在于对工业园区产生了综合性的“恐慌症”。
由此上溯,一者,工业园区的行政规划是如何确定的?二者,进驻企业是否都经过了环评,而且环评全部过关?在前者的问题上,如果没有公开征求民众意见,没有权威且公开的论证,单是行政权力为了缓解GDP和政绩饥渴,或者想当然地“为民做主”,就很容易变成简单的行政内部操作,失去必要的民意酝酿与聚合,从而为“恐慌症”埋下隐患。在后者这一方面,或许存在把关不慎、环评不严等问题,而这些,恰恰为民众恐慌于政府部门追求GDP、忽视民生,提供了一些佐证。
前期没有重视与民意的沟通互动,事发后的危机公关就会异常艰难。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时常出现包括儿童血铅超标在内的工业污染事件,这已经显示出警钟效应。消除隐患和民众恐慌,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把工作做到前头,摈弃靠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竭泽而渔思维,在工业规划和发展上征询并听取民意;另一方面,对引进企业必须进行严格的环评,并且强化日常的环境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开监测数据。总之,不能总让民众用身体来“环评”,否则,民众不仅会产生工业园区“恐慌症”,还会由恐慌走向质疑并且产生连绵不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