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7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假期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回归本质的生活——

游学传统在当代几近中断

本报记者 李新玲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13日   11 版)

    “游学的中国传统在当代几乎被中断了,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现象,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谈到“游学与青少年成长”的话题时,无奈地用了“中断”这个词。“中国的青少年现在非常缺乏体验,中小学生的天地非常狭窄,课业负担很重,体验的机会贫乏。我甚至认为,现在青少年的体验活动可能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游学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孙云晓在6月的教育沙龙上,讲一讲青少年游学与成长之间的关系,孙云晓欣然接受了,因为作为一位父亲,他有着最直接的体验。

    孙云晓的女儿毕业于北京月坛中学,这是一所以日语学习为特色的学校,跟日本有长期的交流,休学旅行、民宿活动,坚持了20多年。孙云晓的女儿在上初中和高中期间,家里接待过4批日本学生和老师,而她自己也两次到日本去民宿。

    一次,女儿在一个日本家庭住了将近一个月,周围一个中国人也没有,这户日本家庭有3个孩子——姐姐和两个弟弟,都是中学生。因为孩子,孙云晓家和这个日本家庭一直像亲戚一样来往。“中学时就到日本游学,使孩子非常受益。因为她与日本人生活在一起,能够真正了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日本人的情感。”孙云晓认为,这种体验让女儿受益良多。由于中学时期打下了比较好的日语功底,尽管女儿大学学的并不是日语,但是工作后仍然被单位看中外派到日本,现在已经在日本工作近3年。

    据孙云晓介绍,他的家庭寒假、暑假基本上都外出旅行,有时是几个好朋友带着孩子一块儿走,让孩子结伴儿而行。这种几个家庭结伴儿的游学方式,让孙云晓感觉女儿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小小少年就体会到世界如此之大,文化如此丰厚,原来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非常近,这种丰富立体的体验让孩子获益多多。

    孙云晓的女儿没上过重点小学、中学,但是因为她有丰富的生活、旅行体验,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很强的把握能力。高考时,她自己做主报考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上大学后,女儿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写到,最感谢父母在她18岁之前,带她走过了全国13个省(区、市)。

    游学不能陷入贵族化、成人化误区

    孙云晓到过欧美很多地方,在几乎所有的名牌大学里,都能碰到大批中国青少年。但是当他在法国巴黎的“老佛爷”看到里面挤满了中国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名牌时,萌生出一丝忧虑:有些旅行不适合未成年孩子,游学体验一定要和一般的旅行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不适合那种住高级宾馆、到处购物、购买奢侈品的旅游,他们有更多成长的需要,更多开阔眼界的需要,所以要给他们更多的保护。”孙云晓还认为,青少年外出旅行,不应该走成年化的路线,组织者或者家长应该为他们设计特定的路线,包含更多文化的、历史的、人文的内容。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孙云晓在欧美国家旅行的时候,只要看到名人故居,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去好好看一看。“比如到了丹麦,能不去看看安徒生吗?当你走在他写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过的那条街上,你能够没有触动吗?你到了法兰克福,能不去海德堡看一看歌德的故居吗?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你能不去寻访一下诺贝尔吗?”孙云晓认为,有很多文化名人,其实是青少年精神上的导师,精神上的火炬,有机会就要去看看。

    但现实却恰恰相反,不光是青少年的旅行缺少这些内容,成人的游学也没有这方面的安排。一次,他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在这座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组织者居然没有安排参观名人故居,导游也不太清楚,让孙云晓觉得非常荒唐。

    “我们在推动游学的活动当中,一定要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成长需要,甚至可以搞一些世界文化名人之旅,寻访历史人物,让阅读和游历、寻访结合起来。”

    对于目前大量青少年到国外游学,甚至有些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就去英国、去美国,孙云晓在肯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有国际视野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少年游学,一定要先国内,后国外。要重视国内游,应该在先对本国文化传统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础上,再出国,这样结合起来看,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同时,孙云晓也提醒家长注意,有的父母觉得把孩子带到国外去看看国外的学校如何,孩子回来就会好好学习,结果有的孩子去国外看了以后,反而学习兴趣降低了。因为国外很多学校学生上半天课,其余半天,学生都是在运动或者发展兴趣爱好,中国学生去了之后因为只看到表面现象,很多人很震撼,回来反而不想上学了。家长花钱买回孩子厌学。

    游学应尽可能地深入生活

    青少年游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尽可能让他们住进当地人的家里。这是孙云晓一直提倡的:“如果要了解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只住宾馆走马观花地看一看,绝对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在当地,特别是在同龄人的家里住上一周,或者更长时间,那么对一个民族和文化,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

    他有一个梦想:中国现在是个开放的国家,其中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城市里的中学生,如果能在中学6年期间,在家里接待3个以上的外国学生,那么对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将是巨大的推进。

    据孙云晓介绍,在日本,中小学的游学已经制度化了。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出去远足一天,初中生每年要出去3夜4天,而且打乱原来的编班,到远离学校的地方去。而高中学生就要到外国去一两个星期。在孙云晓接触的日本人中,几乎所有人都有游学的经历,他们称为“修学旅行”。孙云晓曾到日本进行游学制度的专门考察,发现游学是几代日本人难忘的经历,已经被全社会认可。

    1993年,孙云晓曾发表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记中日少年夏令营》,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教育的大讨论,推动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孙云晓认为,这场讨论至今都没有结束,他甚至认为,今日中国青少年在自然体验、社会实践、生活体验上的缺乏,比20年前更甚。北京某区一所学校曾要组织学生去军事博物馆参观,一个班就有十几个学生的家长打电话给老师,我们的孩子不能去。原因是怕孩子走丢。

    对于有些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不愿组织夏令营的做法,孙云晓也很理解,因为目前既有法律不健全的问题,也有组织混乱的缺陷。他用“有气魄”来赞赏武汉市教委的做法: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办夏令营,并且把夏令营的组织工作交由一家旅行社统一设计安排。十多年来,大量中小学生在国内,特别是在湖北地区旅行,增强了体验,开阔了视野,而且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被称为夏令营市场的“武汉模式”。

    孙云晓了解到,近两年日本和韩国正在大规模推进一个活动,叫职业体验,并列入课程,主要是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到社会上各种企业、服务机构去工作四五天时间,学生可以去工厂、面包房、消防队、医院等各种地方。

    “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方针的课程。中国学生不需要吗?非常需要。因为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其实,青少年特别需要一些直接经验,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直接经验,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表面的。只有体验过了以后,你才知道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作为教育研究者,孙云晓非常客观,“学校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它也带来了一个局限,使青少年生活单调,被束缚,因此,假期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回归本质的生活。生命的成长需要有更博大的体验,更广阔的视野,寒假暑假游学就是一种方式。”

分享到:
第七届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推介活动决胜阶段开始投票
北京百亩葵花展免费开放
中国海洋旅游产业前瞻
游学传统在当代几近中断
第七届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推介活动
决胜阶段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