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重重的行李穿过长安街,张栋站在天安门广场对着巍峨的城楼说:“北京,我来了!”
那是2009年的秋天,张栋考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设计系,开始三年的大学生活。张栋说,在与天安门城楼对话的那一刻,他觉得,属于自己的生活到来了。
张栋的新生活,从志愿服务开始。
这个表面很文气的男孩,心里却一直藏着豪情。“我时常在想,如果自己生活在战争年代,会成为一个怎样的青年战士?”
然而,想象终归是想象。和平年代里,张栋不知道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抛头颅”、“洒热血”,这个“战士”的热情也一直被压抑着,不能释放。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许多人记住了志愿者的微笑,那时正在读高中的张栋便是其中一个。
“他们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看着开幕式上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围着运动场,不停地挥舞着双手蹦蹦跳跳,一跳就是3个多小时,张栋有些心疼。也是从那时起,张栋开始关注志愿者。
“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甘于奉献”……这些贴在志愿者身上的标签,让张栋觉得很“热血”。那被压抑许久的豪情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释放的途径。“上大学后,我也要做一名志愿者,去服务,去奉献,去给更多的人传递快乐。”
这一想,就是一年多。来到大学之后,张栋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现他的愿望。终于,国庆60周年期间,中国电影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给了他这个机会。
“妈妈,我现在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了!”领到蓝色志愿者服的那天晚上,张栋激动地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着,压抑不住内心喜悦的张栋又不断地给朋友、同学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太激动了,我都忘了说了什么,只记得自己不断地在重复‘我今天成为志愿者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栋低下头有点不好意思。
从那一刻起,蓝色的志愿者服装,成了张栋大学里最常穿的一件衣服。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张栋非常珍惜,一做就是两年,400余小时,使他成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建系以来服务时间最长、服务质量最高的一名志愿者。
张栋说,做志愿者、从事公益活动不难,难的是坚持。因为这种坚持,志愿者工作在张栋的生活里从点缀变成了习以为常。
2011年暑假前夕,张栋终于完成了“癌症救助网·名医名院专栏”照片修复的志愿服务工作。那段时间里,张栋几乎快把宿舍搬到了办公室,每天一睁开眼就趴在电脑前分配照片、指导修图。修图的最后交稿期限快到的时候,事事要求完美的张栋,又将一万多张修复好的照片逐一审核,一弄就是两天两夜。
“我喜欢微笑,因为我的心会笑。那些希望得到志愿服务的群体,最想看到的是我的微笑,我愿意一直坚持走下去。”张栋说。
这分坚持,得到了学校、社会的肯定。“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优秀志愿者”称号、“中国电影博物馆”优秀志愿者称号、“全国魅力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优秀志愿者”……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11年10月,北京团市委发起首都英才讲学行动,评选“‘学子阳光’首都大学生励志奖学行动社会公益突出贡献奖”,获奖的25人中,高职学生只有2人,张栋便是其中之一。在2011年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发起的“北京市万名孝星”活动评选中,张栋又荣获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孝星”荣誉称号。
“低调”、“认真执著”、“让人觉得温馨的家伙”、“很简单很单纯”,张栋QQ的好友印象里,布满了这样的字眼。
在他的日志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喜欢这样的自己,把我的“童话”的心态赋予在志愿者身上,童话中的唯美,让我学会在生活中追求美、在服务中做到完美;童话中的童真,让我学会了单纯,单纯地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童话中的结局,让我在生活中学会了宽容和博爱、坚强和踏实,每天以一种饱满的状态去服务。
3年,18个月,1293天,张栋的大学生涯行将结束,可志愿者的旅程却没有结束。8月,张栋即将赶赴承德参与贫困助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