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从人才夹缝到人才高地:一个县级市的人才引进样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17日   07 版)

    国际精英周会场

    湖水、绿树、高楼……四个月前,高速公路上,坐在车里的徐军偶然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眼睛突然一亮:“这个地方的环境不错啊!”

    彼时的徐军刚从一家研究所辞职,正在四处考察,寻找一个适合创业的地方。那印象深刻的第一眼让他决定停下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地方,于是他驶下高速,走进了那个叫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的地方。

    让他欣喜的是,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还因为有着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服务而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运动”。

    10天,三次考察,五次交流之后,徐军当即拍板:“就是这里了!”

    如今徐军注册的苏州巍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开发区落户了,产品也正逐步走向市场。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才引进案例。在吴江,在汾湖经济开发区,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

    这样一个“招才引智”的运动让这个江南小城经历着一场变革,这个原本处在上海和苏州两地之间的人才夹缝的地方因此而成为一座人才高地。越来越多的精英看上了这片土地,纷纷带着项目落户于此。

    据了解,如今吴江市各类人才总量已突破15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7820人。前年,吴江出台了“55352”工程,5年内投入5亿元,通过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等九大人才计划,引进、培育300名以上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500名以上创新型科技人才,2000名以上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以及一批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让吴江真正成为一座智力型城市。

    转型期的阵痛

    7月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吴江,也在举行着一场盛会,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海内外精英、人才组织以及风投机构齐聚于此,参加国际精英创新创业洽谈会,在这里寻找商机。

    但在几年前,对于这样的“盛况”,吴江市的领导们觉得还是有点不敢想象的。

    第一次搞精英洽谈会,组织部门的很多人都曾着急不已。“国外回来的,怎么会到我们这种小地方来。”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

    “头几年的时候,很少有学生关注我们。” 吴江市人社局的负责人还记得曾经去各大高校揽才时的场景,而在汾湖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的记忆中,有的企业在政策的吸引下来到了这里,可后来又拍拍屁股走人了。

    不过对于这个城市来说,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这引才的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大多吴江人都明白如果没有人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难以保障的。对此,吴江人深有感触,这座城市也曾经历过转型期的阵痛。

    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一位负责人的记忆里,即便是很多年以前,吴江也从来不缺少企业,从丝绸纺织到装备制造。“但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乡镇企业。”随着经济的转变,这些传统的乡镇企业开始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有风吹草动,都可能严重影响他们。“金融危机时就是例子。”这位负责人说,一场金融危机曾让多少传统企业风雨飘摇。

    吴江把眼光放在了吸引人才和创新型产业上。

    于是国际精英周、“名校优生”引才工程、青年精英创业大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场声势浩大的引才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据介绍,为了让各类优秀人才扎根吴江,吴江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1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家,国家级科技人员创业园2家,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分站16家,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企业技术中心、内外资研发机构100多家。

    “上一轮竞争中,苏南发达县市更多依靠一批胆略过人的民营企业家和引进外资取得率先发展;新一轮竞争中,靠人才续写辉煌已经成为吴江的根本战略。”吴江市主要领导曾经不止一次这样对外界强调。

    对于人才的渴望,这个肩扛全市经济发展的一把手显得比任何人都要强烈。他曾亲自带队到高校去推介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企事业单位,即使是到北京开全国两会的时候,他也没忘抽空到清华大学去“吆喝”一下,希望能够借此为吴江揽到更多的人才。

    做一个不折不扣的服务者

    对于徐军来说,吸引他落户吴江的不只是风景,更重要的是这里对于创业者的扶持和服务。对于其他来到这里的企业家来说,亦是如此。

    大多被引进的人才们对一些数字并不陌生:为领军人才不仅提供2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200-500万元的风险创业投资和不超过实际投资额30%的股权投资,还提供2000平方米左右的中试厂房、120平方米以上的研发办公用房、100平方米以上的公寓住房和50万元的购房补贴。此外,科技领军人才企业的紧缺人才还可以享受10-15万元的安家补贴或每月500-1000元的租房补助,政府还帮助企业引进“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生,给予2-5万元的就业资助金、6-15万元的购房资助等配套支持,帮助领军人才留住并用好团队成员。

    仅仅在2011年,政府就拿出642万元对全市19家企业的27名紧缺人才、27家企业的76名柔性人才进行资助。而近几年来,对于各类人才的资助,更是达到了6000多万。

    这是吴江对于来到这里的人才所拿出的诚意。

    彭金春就曾享受到这份诚意。

    两年前,怀揣创业项目的彭金春还在为没有资金发愁。在一个人才会议上,他结识了汾湖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听到对方介绍吴江对于人才扶持的诸多政策,彭金春动心了。

    来到吴江的彭金春不仅拿到了作为市科技领军人才所能享受到所有资金支持,开发区还积极帮他找投资人,为他找到了800万的天使投资。

    而作为企业的一个普通员工,来自亨通集团光电研发中心的沈震强也对这份诚意感到“受宠若惊”。有了这份资助,当别人还在为房子努力打拼时,身为80后的他就已经在吴江拥有了一套140多平的“豪宅”。

    “政府补贴几万,企业也资助几万。”沈震强说。

    在人才引进的过程当中,政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服务者。

    从入驻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到现在已经拥有3000平方的办公场地,1000多万销售收入,从美国归来的谢涛令博士身上就一直有着政府服务的影子。

    “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到投资人的协调,开发区几乎是一条龙服务。”谢涛令惊讶于当地政府给与自己的政策,也因为这种良好的创业环境,谢博士把原本在北京的公司总部也搬到了吴江。

    服务还不仅于此。大部分企业在银行开户、装修投产、专利商标申请、科技立项、品牌包装等方面也无需操心,“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入驻办公室就可以开展业务了。”汾湖经济开发区一位负责人说。

    而在家庭方面,购房问题、子女就学问题、继续教育问题和群体交往问题等这些本是政府可以撒手的问题,也被当做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

    在这样贴心的服务下,吴江每年吸引到的人才都在增加。

    有一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人才总量为150592人,全年共接收、引进、安置和培养各类人才20420人,增幅达15.7%。其中,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4335人,本科57353人,大专84500人,具备高中级职称中专以下学历4404人。

    城市收获的,不仅是效益

    那些被吸引过来的人才正悄然改变着这个小城。

    如今,在吴江不仅有传统的丝绸纺织等产业,还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各种新兴产业,而这正是通过各种招才活动所带来的成果。

    四年前,刚刚入驻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苏州赛伍应用技术有限公司还只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企业,那时,没人知道它未来会怎么样。

    可是不到三年,在吴江这片土地的孕育下,公司就开始步入了成长期,顺利完成了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打开了国内市场,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背板成为“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和“常熟阿特斯”等国内前十名大型太阳能电池厂家的首选。去年,赛伍的销售额已超过亿元。

    而像赛伍这样的企业,在吴江随处可见。这些“明星企业”正引领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益,更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据统计,去年吴江已实现高新技术产业14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全市专利申请2万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在全省县级市领跑。而在近期公布的《福布斯》全国最具创新能力城市评比中,吴江市更是位列“2010年度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全国第五、县级市第一。

    吴江市人社局的负责人发现,他们去高校揽才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吴江开始感兴趣,在国际精英周上向吴江抛出橄榄枝的海内外人才也多了起来。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负责人也坦言,原来开发区是求着别人来落户,如今面对众多的企业,“我们也要筛选了。”甚至于一些在这里创业成功的精英也开始成为吴江的名片,纷纷介绍朋友来此创业。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块创业热土,人才高地聚集效应还在急剧增加,吴江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城市。(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7月17日 07 版

从人才夹缝到人才高地:一个县级市的人才引进样本
他们为何都选吴江
15万人才让创新吴江笑傲福布斯
吴江青年精英创业大赛全国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