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孟春光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寻求捷径,事事抄近道。儿子李泽龙刚上小学,她就计划着如何让儿子享受到直辖市高考的优惠政策,她多方面搜集信息后,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尽早让孩子到直辖市适应环境。李泽龙初二时,妈妈就向单位请了长假,丢下丈夫,到天津陪读。
面对妈妈的焦急,李泽龙振振有词,他看明白了,学习成绩与未来是否成功没有任何关系。现在是拼爹的时代,让爸爸抓紧时间找关系,为自己未来的成功积累人脉是唯一的大事。孟春光不明白,15岁的儿子为什么如此功利?
问题行为帮他赢取到了“权益”
孟春光给儿子预约咨询的过程充满了周折。
第一次电话中,她和接线老师反复强调,儿子李泽龙智商极高,敏感多疑,如果知道是给他做心理咨询,肯定会暴怒。她恳求在咖啡馆与咨询师见面。接线老师告诉她,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咨询室交流是对来访者负责任,便于咨询师聚焦来访者,进行有效的聆听和心理暗示。而且,绝大多数咨询都不能一次面谈完成,一旦暴露,来访者会产生被骗的感觉。孟春光支应着接线老师,同时不断地问:“我知道,我理解,您就告诉我是不是可以在咖啡馆见面呢?”预约咨询没有达成。
半个月后,孟春光又打来电话,说儿子的状况更严重了。她根本无法把孩子带出来,问是不是可以“入户咨询”?接线老师又耐心地告诉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不会“入户”的。来访者的许多负性情绪都是在家庭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对家的态度非常微妙。一方面是痛恨,家里的物品可能留有痛苦的情绪记忆;另一方面是依赖,家是一个人最后的心灵退守。如果咨询师入户,既会唤起当事人痛苦的感受又剥夺了他最后的心理空间,便极易被激惹。孟春光礼貌地说,“我知道,我理解,您难道就不能特事特办吗?”
第一次在咨询室见到孟春光,40岁刚出头的她,头发几乎全白了。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介绍孩子的情况,根本不顾及我的提问。为了让交流顺利进行,我打断了她的车轱辘话,请她跟随我的思路。
根据孟春光的叙述,我总结出她眼中的李泽龙有三大问题:一是不学习,每天回家书包都不打开,直接上网看小说、看电影;二是情绪不稳定,无端地发脾气、摔打物品;三是对妈妈的态度极为恶劣,经常以妈妈的不当言行破坏了他的情绪为由,不去上学。
为了平复儿子的情绪,妈妈每天都要大声朗读儿子写给自己的赞歌,比如,“李泽龙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还要朗读儿子声讨妈妈的檄文和对妈妈的约法三章,比如,“妈妈大肆从精神上虐待儿子……”“无论儿子做了什么,母亲都必须笑脸相迎。”
根据掌握的情况,我明确告诉孟春光,现阶段李泽龙接受咨询的可能性不大,他的问题行为帮他赢取到了“权益”——平时他要按妈妈的要求行事,出现问题行为之后,妈妈则要看他的脸色,这属于典型的“症状获益”。
在我分析的过程中,孟春光几次打断我,询问孩子回家如果不写作业怎么办?孩子如果发脾气又该如何处置?……她依然停留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几乎没有听进我的话。
孟春光的聆听力的确存在问题。听有五个层次,依次为听而不闻、虚应故事、选择性地听、专注地听和设身处地地听。孟春光听的水平基本处于“虚应故事”和“选择性地听”两个层级之间。“虚应故事”是指表面上仿佛在听,还适时地给予回应,比如“噢、明白、知道……”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心。“选择性地听”是指双方处于沟通之中,只是听者会将所听到的内容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筛选,只听到自己愿意听到的部分。
孟春光很难静下心来听对方的话,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这样的沟通力会与孩子产生怎样的互动呢?
在寻找捷径的路上走走停停
孟春光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寻求捷径,事事抄近道。儿子李泽龙刚上小学,她就计划着如何让儿子享受到直辖市高考的优惠政策,她多方面搜集信息后,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尽早让孩子到直辖市适应环境。李泽龙初二时,妈妈就向单位请了长假,丢下丈夫,到天津陪读。
到了天津,孟春光了解到,如果在数学奥赛中获奖,可以得到进入全市最好高中的保送机会。她汇总各方面的信息,给儿子报了一个历年奥赛获奖率最高的课外班。儿子非常配合,一门心思希望获得一等奖。
升入初三,班主任几次找到孟春光,说孩子在竞赛上投入的精力过多,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对中考非常不利。孟春光向周围人打听,有人告诉她,只要奥赛一等奖,中考就免试。孟春光想,班主任大概只是尽告知义务而已。
然而中考前两个月,教务主任宣布中考政策,以中考成绩为主,竞赛成绩为辅。这时,李泽龙的名次已经由班里前5名下滑到30名,孟春光急了,不顾儿子的强烈反对,坚决叫停竞赛。
李泽龙歇斯底里,以不去上学要挟妈妈,说一定要参加奥赛决赛资格选拔考试,给自己一个交代。非常遗憾,选拔中他被淘汰了……李泽龙抱怨,是妈妈半途而废的态度使他前功尽弃,叫妈妈给他找一对一家教,冲刺中考。
孟春光承认,那段补课效果很明显,李泽龙的中考分数接近母校录取分,妈妈恳请母校给他一个机会。李泽龙留校并进了重点班。
暑假,孟春光看书上说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智商占20%,情商占60%,于是鼓励儿子参加青少年情商班。李泽龙全情投入,根据老师的要求撰写了一篇对自己的赞美文章。孟春光万万没有想到,情商课程不但没有改善儿子的偏执,反而给儿子提供了折磨妈妈的机会。他让妈妈大声朗读自己写给自己的颂歌。
高一开学,李泽龙像变了个人,不再关心学习,将所有的热情投入到班委工作中。孟春光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做那些琐事?李泽龙不屑地说:“你懂什么?如果评上‘市优干’,高考可以加20分呢。”
接着,李泽龙的问题全面爆发了——工作中,李泽龙觉得其他班委嫉贤妒能排挤他;学习上,无法集中精力,成绩每况愈下。只要妈妈提醒他学习,他就会大发雷霆,期末考试班里排名倒数第二。
面对妈妈的焦急,李泽龙振振有词,他看明白了,学习成绩与未来是否成功没有任何关系。现在是拼爹的时代,让爸爸抓紧时间找关系,为自己未来的成功积累人脉是唯一的大事。孟春光不明白,15岁的儿子为什么如此功利?
李泽龙由被动接受妈妈的安排,发展为主动精于算计,处处找捷径。父母的做法最初是无意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孩子”,可是,成长中的孩子由于阅历、认知水平的局限无法做到知进退。显然,李泽龙不仅领悟了妈妈的价值观,还把这种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事逻辑,并能做到活学活用。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脚踏实地还是走捷径,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小到大父母的关键词就是“借力”
原本以为与李泽龙很难建立咨询关系,我预先设计了几套方案,没想到我们之间的沟通异常顺畅。
李泽龙很礼貌地和我打招呼,他告诉我,在学校图书馆看过我新出版的《学生时代,赢在心态》,想借此请教几个问题。显然,他是有备而来的。
“第一个问题,知识到底有没有用?”李泽龙告诉我,冲刺中考阶段,每天放学后上一对一家教到晚上十点半。有一天实在太累了,迷迷糊糊间听到家教老师说你们现在学的知识没有一点用,他被惊出了一身冷汗。既然没用为什么还要学呢?自从听到这句话,他就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
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来气的李泽龙疲于奔命地补课,听讲时处于“选择性地听”是很正常的。“你们现在学的知识没有一点用”是李泽龙渴望听到的,以此减缓目前自己学得不好的压力,他忽略了老师所说的前言后语。我告诉李泽龙,人处于似睡非睡状态时,意识极为薄弱,此时听到的声音会直接绕过意识层面植入潜意识之中,形成根深蒂固的理念,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李泽龙又问了我第二个问题:如何和强势女生相处?他告诉我,他们的女生班长平时给大家安排工作,自己却不做任何事,仗着人缘好,获得了各种荣誉。李泽龙猜测,她可能会获得“市优干”的荣誉。
透过李泽龙讲的与同学的交往细节,我了解到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骨子里充满了功利心,也将这种理念投射到对周围人行为的解读之中,他总是愤愤不平,与同学的关系很紧张。
我问李泽龙为什么一定要获得高考加分呢?他说,从小他在父母那儿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借力”,尤其是没有背景的人,如果不懂得借力,估计一辈子也混不出名堂来。我告诉李泽龙,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自己可控的因素,才能有自信心,由此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他表示同意。
李泽龙的聆听能力很强,始终专注地听。我也很注意自己的措辞,生怕因为用词不当而误导了他。显然,母子俩聆听力层次的不同是造成他们沟通不畅的原因。儿子说话时,妈妈不能认真地听,儿子感到不被尊重。妈妈听时不认真,说时不过大脑,伤害了儿子,自己还全然不知。
为了保证咨询能够顺利推进,我要求孟春光把我的建议记录下来,并有效执行。第一,咨询要保持每周一次的频率;第二,咨询优先解决孩子与同学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免他不去学校;第三,在下个周末的咨询到来之前,孟春光保持无为而治,什么都不要做,避免亲子冲突,延长咨询周期。
临近周末,孟春光打来电话,说孩子这周表现特别好,回家主动学习了。她乘胜追击给他找了几科家教,周末没有时间和我交流了。
心理咨询师往往处于被动之中,尤其是咨询关系建立之初。尽管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监护人制定了完整的咨询计划,但真正实施过程中监护人往往率先破坏计划。有的监护人渴望第一次咨询就收获“换了人间”的效果,如果达不到则视该咨询无效,放弃咨询;有的监护人看到第一次咨询效果明显,来访者的行为有所改善,就认为已经达到目的,没有必要继续咨询了。
咨询师总是处于消防队员的状态,人家着火了,你要第一时间赶到,当你扑灭火,要给人家分析起火的原因和如何防火,则没有了听众。
规划孩子之前先规划好自己
孟春光半个月后打来电话,说儿子的问题又复发了,并且比以前还严重,希望马上见到我。
李泽龙回家之后,有了学习的干劲儿,于是妈妈每天都安排了家教。妈妈认为只有儿子的成绩跟上大部队,才会真正快乐起来,为此她每天监督儿子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李泽龙坚持了一周,又控制不住情绪了,经常不分青红皂白让妈妈认错,情急之时还砸电脑、书柜、手机……上周日晚上离家出走,周一没有去上课。
“咨询效果怎么只能保持一周呢?”孟春光稍有怨气地问。我体会到为什么李泽龙让妈妈大声朗读了。我请孟春光将上次给她的咨询建议大声朗读,并追问:“你做到了吗?”
孟春光瘫进沙发里,“无论我怎么做,周围人都对我不满意。”她告诉我,为了给儿子陪读,她在天津待了3年,她担心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单位是否还会收留她。老公原来每周都开车过来,孩子出了状况之后,老公越来越不耐烦,两三个月都不来一回,每次接电话也匆匆挂断。她很不平,“我所做的这一切都图什么呀?”
父母在规划孩子的人生之前,应先要审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效的规划。在日常咨询中,一些母亲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只身陪读。她们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丈夫会因此更加爱自己,却忽略了长期分居造成的感情淡薄。没有事业没有家庭支撑的她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想通过孩子的高分来提高自己的价值感,给孩子施加超负荷的压力,结果,非但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李泽龙辅导的关键点,是调整孟春光的心理环境。为此,我邀请孟春光的老公加入进来,这样既可以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尽量达成一致,又可以增进夫妻间的感情互动。
在孟春光老公的支持和监督下,我与李泽龙每周的约谈得到保证,咨询计划顺利进行。通过梳理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李泽龙在优化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提高了情绪管理水平。李泽龙的悟性很高,改善的速度很快。
心航路教育心理机构统计显示,因异地求学产生的心理困扰,占中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41.37%,85.7%的学生是母亲陪读的。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陪读前只看到有利的一面,对困难估计不足,存在盲目跟风和攀比现象;二、陪读中母亲因为放弃事业,远离既往的社交圈,自我价值感急速下降,造成心理失重感;三、经济上的支出严重超出预算,两地教材的差异,异地求学往往需要一对一家教,造成求学成本加大;四、情感上缺乏与老公的交流,妻子在婚姻中的安全感降低,是造成情绪失控的重要诱因。
心航路心理网(www.xinhanglu.com) 主持人 张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