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杨雪梅形容为“痛并快乐着”。
“痛”是因为肩上的压力太重,作为黄河科技学院的执行校长,她要考虑整个学校的发展。“乐”是因为这是一份育人事业,每当看到一批批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她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实,杨雪梅本来可以不选择这份“压力山大”的工作。她曾是一名记者,整天用文字勾勒自己所看到的世间百态。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份潇洒又风光的职业,但杨雪梅放弃了。
那时,一手创办黄河科技学院的父母由于长期操劳,身体不太好,杨雪梅决定帮父母一把。1999年她进入黄河科技学院,开始参与民办教育。“教育也是我向往的一个职业。”对于这个选择,她从不后悔。
最初,因为没有经验,杨雪梅也是从基层做起的。她选择了自己较为熟悉的一个领域——学校新闻办,从教师品牌到学生品牌,她一点点地按照地方名牌大学的标准打造这所学校。
从新闻办主任到校长助理,从副校长再到执行校长,杨雪梅跨出的每一步背后,都凝结着她对学校的付出。
因为升级为本科院校,学校的规模扩大,但校区的占地面积却远远跟不上学校的发展。2005年开始,学校开始在校区周围征地。这件棘手的事落在了杨雪梅的头上。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个时候,她甚至搞不清楚征地的各种程序,可是想到学校的发展,杨雪梅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
做拆迁户的工作是让她最头疼的。有人不理解,不愿意进行拆迁。杨雪梅便挨家挨户上门跟人家去解释。有的人对拆迁补偿金不满意,她也要一个个地做工作。这样的工作,她做了一年多。
好不容易有了地,杨雪梅还没有从繁重的征地工作中回过神来,又要面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考验。
2000年,黄河科技学院成为第一批升本的民办院校。这对学校来说,是件大事。“我们需要在教学评估前把学校的建设搞好,硬件设施弄好。”杨雪梅说。
她开始没日没夜地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从教学楼的设计到教师经济适用房的申请,她都要亲自参与。
为了赶工期,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没有时间回家,没有时间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甚至“没有时间生病”。最紧张的时候,她身体不适,只能在办公室里打吊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杨雪梅带领着大家在教学水平评估之前,完成了全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年的教学水平评估中,黄河科技学院完全达标,并在之后被评为“河南省绿化模范单位”。
杨雪梅总在思考学校的前景。在她的脑海里,一定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对学生最负责的学校”,还要建成民办学校中的一流高校。在工作之余,她曾做过很多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课题,希望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为学校找到一条未来的路。
如今,杨雪梅心里藏着一件事——她希望能带领学校成功申办硕士点。她知道,她还会背负更大的压力,但为了学校和学生,她愿意承受压力。
微寄语
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只要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总会成功的。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