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7月21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文院桂花香

本报记者 叶铁桥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21日   01 版)

    到江西省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前,参加“中央媒体采编人员赣州行”的编辑记者们都以为这个距县城12公里、人均耕地不足5分的革命老区小村庄,会展现出一副积贫积弱的面貌。

    然而,到了以后才发现,这里的面貌完全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一栋栋造型别致的三四层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干净的水泥路连家串户。

    一幢四层高的别墅坐落在一个规模达数十亩的绿色庄园里,环绕它的,是桂花、红榕、白玉兰和罗汉松,还有一些花卉见缝插针、夹杂其间。

    这片产业的拥有者是刘德槐一家。在文院村,这一家就像当地的一张名片。7月初,中央媒体采编人员在文院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5天,其中的一天下午,我们重点参观了刘德槐的“文苑花卉基地”。

    那天刘德槐并没在家,龙口镇干部刘东升介绍说,这位年近六旬的“能人”本是兴国县龙山林场的场长。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在村里承包土地种水果。但在1998年,由于遭遇了一场严寒,他种的脐橙树都被冻伤了。

    “我们现在主要种的是桂花和红榕,有120亩。”刘德槐的儿媳章彩霞带领着参观者在花卉基地里边走边介绍。她说,由于现在种桂花的多了,10公分左右的桂花树不好卖,也卖不起价,树形好的也只值2000来元,但20公分以上的每株能卖至少1.6万元,还供不应求。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花香怡人、四季常青的桂花树在城市绿化中备受青睐。2003年,一名广东商人来到文院村参观,看中了刘先楠家里的一棵直径20多公分的桂花树,以1.3万元的高价买走,这让文院村的村民看到了“钱途”,纷纷栽种桂花树。

    刘德槐则更早地看到了种桂花树的市场前景,他砍掉了脐橙树,把脐橙园改造成了花木基地,买回了数万元的桂花树苗,同时还引进了红榕、白玉兰、罗汉松等多个花卉品种,开始精心培训。

    不仅如此,他们家也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种植风”,除自己种植外,刘家还一度采取了订单式农业的做法,让左邻右舍免费领取桂花树苗在房前屋后种植,并签订回收合同,等桂花树长到一定程度后,再高价进行回收。

    “现在最好卖的是红榕,10公分的能卖到1200元,但它的生产周期比桂花树要短一半以上,所以现在种红榕更划得来。”章彩霞对园子里草木的市场价格如数家珍。

    有记者好奇地问,你这片园子现在总共能值多少钱?“我们现在规模还不大,每年只能产出100多万元,但这个园子的花木值一两千万肯定没问题。”章彩霞回答道。

    编辑记者们发现,很多村民家里有洗衣机,有冰箱,有空调,不少家里有能联网的电脑。424户农户中,有60多户家里已经拥有了私家车。

    这种面貌的改变,在前些年主要靠打工。在这个只有1800多人的村子里,现在仍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务工,他们的收入一度是这个村庄收入的主体。然而,近年来,情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本土产业的发展致富能力开始显现,花木种植就是一个方面。

    现在,在文院村,桂花树成了最常见的树种,民居的房前屋后和村里的田畴垄亩间,到处都是桂花树,文院成了远近闻名的桂花村。桂花甚至成了这个村的标志,镌刻着“文院村,桂花飘香”的大石头就矗立在文院村村口。

    村支书刘英元说,在文院村4000多亩土地上已经种植了200多亩的花卉苗木,光这一项每年产值就达到了200多万元,占到全村村民收入的近两成,“这几年,在外打工回乡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搞点加工,种点果木,收入跟打工比也不会弱,至少比光种田强多了。”

分享到:
“五会”练铁军 一心为基层
文院桂花香
大学校长为“最坚强高考女孩”送录取通知书
异地高考呼之欲出
“快乐学校”关爱留守儿童
重庆:13岁女孩撑起5口之家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