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公益活动“替你看看爹和娘”代人尽孝引发思考——

空巢老人,谁来尽孝?

实习生 苏希杰 本报记者 庄庆鸿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25日   10 版)

    面前盆里混杂着的饭菜,是两位老人整整一个礼拜的食物。除了脏,李赞群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甚至比不上自家宠物的饭盆干净。她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李赞群是全国性公益活动“替你看看爹和娘”的志愿者之一。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200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有7000多万,占到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的一半。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90%。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是‘漂一族’,离家千里,有孝不能尽。”

    这一句公益宣传语,更像一声慨叹,拨动了很多青年人心里最软的那根弦。空巢老人,谁来尽孝?

    尽孝:流逝的“机会”

    李赞群的第一个任务,是替远在福建的陈建华看望在北京的妈妈。

    “替你看看爹和娘”是中国雅虎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组织主办的公益活动。网友通过网络,“晒”出希望看望父母的心愿,志愿者“认领”心愿,看望回来贴出照片和日记。

    现在回忆起去年11月那次慰问孤寡老人的经历,她还是忍不住哽咽。那对年过七旬的五保户老人,每人每月只能领500多元的补助,加上行动不便,吃穿都成了问题。

    陈妈妈住在北京五环外的黑庄户乡。刚找到楼下,李赞群就看到二楼黑洞洞的窗口,趴着一位老太太,向外探着身子张望。

    这就是陈妈妈。

    家里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她每天都趴在阳台窗口,盯着楼下偶尔经过的人。只要看到熟人,她就从楼上喊住对方。对方听到了,仰头和她聊几句,这就是她每天能当面说得上话的所有人。

    看到李赞群,老人绷着上了钢板的腿坐在高凳上,高兴地拉着她展示自己的X光片:“在小区里,被大狗扑倒啦,大腿骨折。”她不敢洗头、洗澡,生怕踩着水又摔伤。只有等到儿子有空过去陪着,才能清洁一下。

    她的老伴因为心肌梗塞和脑溢血,已经抢救过好几回,还在住院,没有回家。两个女儿都在福建老家工作,唯一的儿子是北京一家知名租车公司的总监,每天公司医院两头跑。

    “我们现在年纪大了,自己的儿女不都在身边,万一有一天真的走了的话,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们都能回来……”陈妈妈念叨了两个小时。

    面对老人的寂寞,李赞群颇感无奈。“如果是我自己的父母,一定要把她接在身边,好好地照顾她,绝不会让自己的父母这样。”

    李赞群开了一家服装厂,步入正轨后,她有了空闲时间,但她看望的只能是别人的父母了。

    “我父母过世得早,现在想尽孝道,都没有机会。真的,孝道不是责任,而是机会。”

    盼不起的团聚

    而另一些需要看望的家庭,却盼不到与孩子的团聚。

    当李赞群看到黑龙江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家”时,实在想象不出,当年一家四口是如何挤在里面生活的。

    砖砌的小平房,就建在赵起生父母赖以为生的报刊亭旁边。赵起生大学刚毕业,留在云南工作。

    几平方米的空间,还被主人用水泥墙隔开,开了扇小门。门里面的是炕,外面的是“客厅”。天花板上扯着一根绳,晾着贴身衣物。因为没有储物空间,杂物都用塑料袋挂在炕边。墙面剥落,就糊上报纸。

    一台冰箱和一只电饭煲,是他们的全部电器。

    严格说来,连这十平方米也不属于他们,这只是租来的落脚地。现在赵起生两兄弟过年回家,都只能住在旅馆。

    赵妈妈不过51岁,看上去却有着不符合年龄的苍老。她热情地拉着李赞群在炕边坐下。

    “我希望有爱心的人帮我看看黑龙江的爸爸妈妈,为他们卖两小时的报纸。”听到儿子的心愿,这位母亲靠着李赞群的肩膀,掉了眼泪。

    她的眼泪,不是感动,不是欣慰,却是内疚。

    “真的觉得对不起孩子。上大学的时候,1个月只能给他200块生活费,都不知道他吃不吃得起馒头。”

    从东北的农村出来后,夫妻俩就靠着报刊摊把两个儿子拉扯大。他们每天凌晨3点起床,去拿报纸。要是不戴棉军帽,哈尔滨的冬天能把耳朵冻掉。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2000元,顾客少的时候,卖不出去的报纸还得自己赔。

    现在儿子工作了,赵父赵母终于松了一口气。儿子提出把他们接去云南,他们却坚决不同意。

    “我跟他们说,你们踏踏实实上班,我们每个月卖报纸,多多少少还能挣点钱。等到哪天你们没路走了,回来还有口饭吃。”

    听着赵母一股脑的倾诉,李赞群没忍住,抱着她一块儿哭了。

    “漂一代”的无奈

    从小早起帮着卖报纸的赵起生,其实深知父母的辛苦。

    但是一张机票还是他的奢望。

    他工作的地方,是靠近缅甸边界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南到黑龙江,在中国地图上直直地从西南角画到东北角,是一段超过3000公里的路程。

    只有过春节,赵起生才有机会回趟家,这一回,路上就要花将近一周的时间。

    “先坐长途大巴,开一晚上,住一宿,坐公交车去火车站,然后坐火车到北京,38个小时或者54个小时,然后再住一晚上,去车站再买火车票,再坐一天。”说起回家的行程,他熟悉得能流利地背出来。

    每次得知家乡父母突然生病,都会让赵起生特别难过。“我刚工作,弟弟一直在外面打工。”

    他也想过把父母接过来同住,但是父母到了云南,连个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想来想去就算了。“其实我们也不是哈尔滨人,没有正常的住房,在哪儿打工就在哪儿租房,一直过着这种飘泊的日子。”

    目前,667个大大小小的心愿里,80多个已经实现,90多个心愿正在到达的路上。李赞群的一位志愿者朋友,在单位做财务工作,工作量总是很大。有时一行人早上6点就起床出发,任务结束之后,每每要打的赶着上班。有时候车费要花费上百元,甚至不得不请假。

    活动中,也有网友不认同尽孝能代替。

    身在新西兰的杨小姐给许愿者留言说:“我一年至少回去看我妈妈两次,怀孕挺着大肚子都要回去。请你回去看看你的父母吧,人生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实际上,筹备阶段,黑龙江的志愿者组织并不看好这种形式:自己的父母亲为什么要让别人来看?会不会有反作用?

    全国志愿者联系人孙丽跟他们解释:“就拿我自己来说,也是长期在外,因为各种状况才不能回去。不可能每个人大学毕业之后都回到自己家乡,客观条件也不允许。”

    孙丽觉得,身为儿女,不可能不回家看望父母,只不过限于客观原因,总不能轻易成行。通过和许愿人打交道,她常常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愧疚。“志愿活动一方面也是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感觉到安慰吧。”

    陈建华接到母亲的电话,很久没听到母亲笑得这么开心了,陈建华却忍不住哭起来:“妈妈,对不起,是我不好,不能陪在你身边。”

    “很好了,我今天已经非常高兴了,不能怪你。”

    母亲住院时,陈建华和妹妹轮流来北京陪护,母亲出院后,她们只能回福建。“妹妹是初中老师,正在带初三毕业班,想请假都没办法。我自己开了一家药店,那段时间要办很多手续,自己又在考试……”

    “我当时许愿的时候,希望志愿者能够经常抽空去陪陪我妈,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志愿者也只能去一次两次。”陈建华想把妈妈接回福建,她却不肯,深怕老伴病危时自己不在身边。

    6月20日,全家人又赶到了北京。十天之后,父亲去世了。“等妈妈情绪稳定一点,就把她接回来。” 

    去黑龙江时,李赞群带上了六岁半的女儿。不经世事的女儿弄不懂,为什么大人们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她只是开心地舔着冰棒,捧着漫画专心致志地看。

    李赞群看着自己的宝贝独生女,面临着一个忧伤的事实:现在的老人们,就是将来的我们。

    她不禁想到,将来我们以什么方式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老了,孩子能在我们身边吗?是否现在就该打算好,老了就到敬老院养老?还是让孩子回家乡找工作,守着两个老人?”

    没有人告诉她答案。

分享到:
谁是“网络打手” 谁在“人肉搜索”
深圳迎击台风“韦森特” 惊心动魄24小时
空巢老人,谁来尽孝?
三伏天里的“烧炭翁”
“橄榄绿巡逻队”救助落水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