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7月2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记者观察

水泥城市,雨水往哪儿排?

李新玲(《中国青年报》记者)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26日   02 版)

    “改造城市排水设施”成了北京大雨后最大的呼声。落后的地下设施与地面上不断耸起的高楼、路面上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已经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一场大雨来临,就能现出原形。“面光里差”是目前我国多个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到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人民日报》7月24日一篇文章中提及,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如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设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

    除了排水系统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被忽视了:城市里的雨水,排到哪里去?除了河流湖泊,土壤是大水最好的去处。

    一位媒体同行在东京等大城市看到,这些城市的步行道大多使用渗水材料。表面来看,铺路砖明显不如北京的平滑,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不算“好看”的砖,走起来很舒服,遇到下雨天,雨水也比较好往下渗。

    记者走过有限的几个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路面似乎不像我们的这样坚硬。韩国首尔的人行路多由小砖砌成,小草从中间长出来,下雨时,雨水很快渗下去。德国更不用说,许多城市的道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树木,遇到暴雨,雨水很快就可以流进草丛、树林。

    其实,我们的祖辈早就总结出许多疏导大水的方法。在农村地区,修路的时候,两边都会挖上排水沟。可惜,城市在快速现代化建设中,忽略了这些“土智慧”。

    为了缓解交通,立交桥跨过一层又一层;主路、辅路、人行道,全部被水泥硬化;广场也铺上厚厚的水泥、沥青,甚至停车场也都是一大块毫无缝隙的水泥地。路边的花坛、树木,甚至是草坪,也都被密实地圈起来,不让里面有限土壤跑到路面上,雨下大了,除了涌向下水道,无处可去。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业人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比较“纯”的绿地,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路面铺上了水泥或是沥青的话,径流系数一般在0.9左右,意味着雨水落在硬质地面上,只有10%可以渗透到地下,剩下90%的雨量,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出。而如果是“纯”绿地的话,将有80%渗透到地下,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我曾经留意观察北京的绿色隔离带,发现不管是环线主干道,还是狭窄的单向道,隔离带绝大部分都高出路面十厘米左右,里面种了灌木或草坪,都被水泥制成的砖隔离起来。下雨的时候,不仅路面的水进不到里面去,隔离带的水还要流下来,有限的绿地渗水,一点儿也利用不上。

    雨水经过排水系统,最终要经过河道排走。可是,现在城市里的湖泊、河道越来越少。大都早就被填上土,轧得结结实实,然后盖上楼房。以天津为例,九河下梢的地方,原本许多河流、小湖,在本世纪初的几年,城区最大的湿地——梅江,已经全部被开发为住宅区,湖泊、湿地慢慢都消失了。

    城市内涝已经不是新闻,城市管理者、市政专家们都到国外考察过、学习过,媒体也报道过许多先进经验,现在是该认真改变的时候了。

分享到:
冷血收费站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
风险社会不该有旱涝保收的旁观者
水泥城市,雨水往哪儿排?
赚个辛苦钱还被说三道四
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
我不吃猪肉很久了
微言快语
电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