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读书识人

那个纠结而迷人的老男人

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31日   10 版)

    两位被提名人接连被参议院否决后,总统找到了合适的人选。这位候选人后来被《时代》周刊称为“20世纪最为重要,也最具有争议的大法官之一”。

    哈里·布莱克门,一位在第八巡回上诉法院服务了11年的资深法官,正在他位于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郡的办公室里。11时05分,他的电话铃响了,是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打来的。“你可否前来华府一趟,与我在明天早晨9点钟见个面?”——“水门事件”的揭露者——鲍勃·伍德沃德,在他与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合著的畅销书《最高法院的兄弟们》里,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

    一路小跑着冲进停车场的布莱克门,在飞往华盛顿的航班上,匆忙草拟了一份清单——就像11年前,决定是否进入上诉法院时一样,不过这一次,他只列出了负面理由,其中包括“我与首席大法官的毕生情谊”。

    审慎务实的个性,从一开始就显露无遗。要不是老师们替他申报哈佛奖学金,布莱克门会“经济”地选择家乡的明尼苏达大学;哈佛毕业后,报考法学院的理由,是日后工作有保障;拒绝去华盛顿工作,在梅奥诊所稳妥地做了多年律师。后来,还是在“发小”伯格的一再鼓动下,出任上诉法院法官。

    这一回,大法官的职位出现空缺,首席大法官柏格,又一次想到了情同手足的老友。力荐之下,61岁的“新人”坐在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会议桌前。他不时被开门、传话等“杂事”打断思路,因为资历最浅而最后投票和发言。对最高法院的运作规则,包括那一群难对付的倔老头儿,他都还不熟悉。况且,“明尼苏达的双胞胎”——他们这么形容他和伯格——的称呼,还暗藏着“跟屁虫”的嘲讽!

    探究审慎寡言的大法官的内心世界,着实困难。与直接采访当事人的鲍勃和斯科特不同,《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琳达·格林豪斯,一头扎进了故纸堆——布莱克门从11岁起开始写日记,他保留着各种会议记录、判决意见初稿、备忘录,甚至大法官们相互传递的小纸条儿,它们多达50万份,分装在1585个纸箱里,证实了《最高法院的兄弟们》里那些曾经备受争议的“匿名”消息,所言不虚——开始探寻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努力描绘“一个情感纠结的老男人,以及他那生动迷人的形象”。

    白宫发言人眼里的“严格释宪者”,很快就开始“就事论事”。挑战接踵而至。1971年1月,在最高法院审理第一起堕胎案之前,布莱克门略带激动地写下“我们从此将涉足堕胎领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女权斗士”。支持堕胎与否,至今仍是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水岭,按照《纽约客》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的说法,“美国法院面前有两类案子。堕胎案是一类,其他全属另一类。”他在《九人》里,生动讲述了继布莱克门之后,最高法院有关堕胎的持续争议。

    那是著名的“罗伊案”,大法官们以7∶2的裁定,废除了美国46个州的堕胎法令。布莱克门主笔撰写判决意见——由于是“自己”人,伯格把这活儿派给了他。判决迟迟未被公布,主持尼克松连任仪式的首席大法官,可不想让总统难堪。但是,这份著名的判决书,最终让撰写者“青史留名”。

    爱之深亦恨之切。“罗伊案”判决后,出于安全考虑,布莱克门不得不坐专车上下班,从此和心爱的“甲壳虫”告别。“争议中成长”的大法官,既不愿成为好友“意识形态的复制品”,又要在个人情感与司法立场间作出选择,纠结可想而知。他没有支持意外怀孕的女儿堕胎,却站在“解释宪法”的立场上,禁止了堕胎法令,并坚决捍卫“罗伊案”的判决。出于个人好恶,他会在第一个死刑案判决中,支持废除死刑——后来,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但是,司法克制的理念,让他一度反对废除死刑。

    一支箭在不可知中,射向遥远的未来。以保守派进入最高法院的布莱克门,渐渐“转变”为自由派的领军人。两位挚友也渐行渐远,终成末路。

    “伯格把布莱克门引入一段危险水域,没有留下任何救生工具,便撒手而去。布莱克门只好默默向上游,在维护旧传统的过程中,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司法遗产。”——琳达这样结束她的叙述。

    或许,《大法官是怎样炼成的》,可以改名为《老友恩仇录》?

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7月31日 10 版

“长征精神”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一个争议人物的凄凉谢幕
三联书店: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聆听“龙的叹息”
那个纠结而迷人的老男人
民间写史,距真相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