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老树,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个世纪的古建筑……穿行在伦敦市内,总让人有一种沉静的感觉。不经意间,一间间小书店就会映入眼帘,书店里通常并不拥挤,节奏也更加缓慢。
这个诞生过无数文学大师的国度,培育出喜欢读书读报的国民特性。不是电子书,也不是电子报,当地人特别强调他们喜欢纸制读物。就连地铁站每天派发免费报纸的小伙子都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享受,他们的吆喝声高低起伏,韵律感极强,甚至不亚于一支民间乐队的主唱。一天下午,记者乘地铁从奥林匹克公园返回住地,车厢里大约有30个人,每个人都有座位,看报纸的人超过一半,还有几个人在看书,其中多数还是年轻人,只有两个职员模样的人在摆弄手机。
“英国有很多书店,有的大商场甚至会有属于同一个公司的两个书店,很多人愿意买书。”书店的店员告诉记者,“因为我们每天有很多时间都在公交车上,所以习惯了在路上看书。”
体育类书籍在英国书店销量排行榜上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足球书籍又是体育类书籍中的主力。书架上有近百本球员、教练的自传、回忆录,还有诸多足球训练、战术的实战图解。店员说,“有关贝克汉姆的书就超过50种,最近卖得最好的书是去年出版的内维尔自传,他和贝克汉姆的兄弟之情甚至超过了他和他的亲弟弟。”
奥运会期间,这家小书店的便民措施是买过第一本书之后,第二本书可以享受半价。对版权意识不强的中国人而言,半价仍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一本仅300页的《曼联92黄金一代》定价是18.99英镑,将近200元人民币,即便半价也够贵的。
那本足球统计学领域的神级著作《为什么英格兰队总是输?》摆在书架上层——两年前这本书在国内已有中文译本。或许可以套用“孔夫子搬家——都是书(输)”歇后语来开开英国人的玩笑,“英格兰足球队为什么总是输?书太多了。”
中国几乎有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痴迷的文明史,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建筑、美食,种类繁多博大精深,唯独体育文化这一页,却只记录着获得奥运金牌的英雄们。足球更是纯粹的荒漠一样——即使是去宽敞明亮人流如潮的北京图书大厦逛一圈,也找不到几本能让人沉下心来阅读的本土足球书籍,难怪日韩等亚洲足球强国嘲笑中国足球没文化。
不过我们还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没关系,阿根廷国奥队也没打进奥运会。”
本报伦敦8月1日电
特派记者 郭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