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刺刀凿界碑 青春写边关

——记西藏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

特约记者 魏春 通讯员 张应翔 罗乐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16日   01 版)

    当内地的同龄人津津乐道着“白富美”、“高帅富”时,驻守在西藏阿里高原扎西岗边防连的80后、90后们整天想的是如何巡好逻、执好勤,不让祖国领土丢失一寸。

    高寒缺氧、荒无人烟,新疆军区管辖的西藏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执勤的区域平均海拔4663米,常年与他们相伴的是雪山、稀薄的空气和戍边的寂寞。外地人初来这里便被高原反应折磨得想逃离,官兵们却常年驻守在世界屋脊之上。

    边防连官兵喜欢那首悠扬的《当兵走阿里》,其中的歌词说:“缺氧咱就吸口烟,寂寞咱就使劲儿喊,想家咱就爬高山”,“刺刀凿界碑,青春写边关”。官兵们说,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名边防战士就是一座界碑

    扎西岗边防连的一些巡逻点位海拔接近6000米,终年积雪,官兵们巡逻时要先乘车,没有路了再骑马,最后还要徒步20多公里,一次巡逻需要两三天。路上会碰到下雨、下冰雹、下雪,一天能历经四季。

    有一次,巡逻队傍晚时分准备在某高地宿营,忽然传来狼嚎声,军马惊得乱跑。大家仔细一数,山坡上竟然聚集了14匹饿狼。众人悄悄把子弹上膛,两个多小时后,对峙的狼群才慢慢散去。

    士官谢健跟随连队到某点位去巡逻。这条巡逻路往返128公里,蜿蜒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之间,山谷与山口落差达1650米,山上陡坡常常达七八十度,途中要经过4道石障,趟过3条冰河,翻越3座达坂,被官兵称作“鬼门关”。

    途中当大家两手抓、两脚爬,历经艰辛翻过11公里长的冰达坂时,全身冒汗,腿脚再也不听使唤,有种“死也不想挪动半步”的感觉。谢健一屁股坐在雪地上,不到3秒钟就睡着了。从此,战士们戏称他为“瞌睡哥”。

    2008年10月,连队的3匹军马在晚上跑了,士官周太才让与另一名战友连夜出去找回,没想到9号军马性情刚烈,撕挣时缰绳竟然硬生生将周太才让的中指拽断,他忍着剧痛,请求战友为他“保密”。这样,他就可以照常参加第二天的巡逻了。

    高原上的自然环境恶劣,但更多危险还是来自人。2008年3月,得到情报后,时任连长刘加旭带领官兵潜伏在某山口。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第四天深夜,只见微弱的灯光逐渐靠近,快反分队迅速出击,一举将企图非法越境的人员抓获。

    官兵们很喜欢那句话:一个边防战士就是一座界碑。战士白玛多杰骑马赶往巡逻点,途中军马马蹄受伤,他索性将棉帽摘下裹到马蹄上,自己却被冻感冒了,但这位按时赶到点位的藏族战士说:“只要能完成巡逻任务,就是耳朵冻掉了也值!”

    但常年的恶劣环境还是不可避免地伤害了官兵们的健康。多年来,连里先后有47名官兵患上严重高原疾病,多人留下终身残疾,7名官兵的子女发现先天性疾病或发育不良,还有官兵献出了生命。

    有一年,扎西岗边防连的官兵乘坐木筏渡河去完成紧急任务,不想一名新战士被卷入激流,战士夏锋宝扑入河中,他用力将新战士推向岸边,自己却再也没有上来。

    “尽管很危险,但每次一有任务,大家都是争着写决心书,生怕落下自己。”脸膛红红的连队指导员刘云飞说。

    上级命令连队在某山口修建观察哨楼并架设20公里铁丝网,官兵们抢着上。有研究表明,在高原上空手行走就相当于在平原上负重25公斤,战士们每天背着沉重的铁丝捆和铁桩子往山上运,仅用一个月就完成施工。

    有一种高度不能用海拔来衡量

    连队里养了几百盆鲜花,营院里的柳树枝繁叶茂,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果实累累,凡是来过扎西岗边防连的人,都会对官兵们“乐守边疆”的精神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中秋节,连队官兵前往某高海拔点位巡逻。到达点位后,战士们在茫茫雪海中席地而坐,谈笑风生,他们没有羡慕别人的团聚,没有抱怨巡逻的艰苦,大家捡来牦牛粪,在山谷里烤起了羊肉。

    战士毛亚雄一手拿着烤肉串,一手高举月饼“诗兴大发”:“横刀立马,驰骋蓝天白云间,壮哉,美哉!”第一次参加巡逻的列兵白崇伟更是兴奋地说:“最高的雪山,最好的矿泉水,我要把这个中秋节珍藏一生!”

    一位连队的战士在他的笔记本里这样写道:“海拔越高,生命和生存的价值越高;海拔越高,思想和精神的境界越高。”

    在扎西岗边防连,还流传着中士张鹏的爱情故事。张鹏是连队的报务员,由于守防任务繁重,这几年他没有多少机会回家,个人感情也屡次受挫。

    2008年5月,张鹏的第三段感情面临崩溃。他说,那段时间觉得特别无奈,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清晨6点起床,喘着气爬到山顶有信号的地方,给女友打个电话叫她起床。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来挽留这段感情。

    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尽管如此,张鹏依然显得很平静,他说:“我也是个80后,能理解她们的感受,在高原我只有尽力去呵护这段感情,爱到她不爱我为止。”

    在“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的藏北高原,扎西岗边防连的官兵们都是这样默默奉献着。一位士官的妻子写来信说她剖腹产,生了个儿子,当时差点送了命。这位硬汉子将泪水往肚里咽,把信锁进箱子,又和战友一起执行任务去了。

    “对于高原军人的孩子来说,父亲也许只是一顶大檐帽,或者一张记忆中的相片。”士官杜春雷的妻子白丽萍这样感叹。

    她说,以前在家里总以为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来部队后才切身感受到,所有的连队官兵和老公一样,都是在用生命守防。

    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刘格平说:“扎西岗边防连是阿里官兵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的一个缩影,他们把奉献当做氧气,用信念、使命和责任高举起戍边军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隔三差五,扎西岗边防连的官兵们就会给附近典角村的藏族老人旺堆送去稀饭、馍馍,老人没有子女,生活困难,官兵们便承担了照顾老人的义务。旺堆老人感动地说:“我有一群孝顺的‘兵儿子’。”

    扎西岗边防连防区内有两个村子,官兵们和老乡关系似亲人。典角村有个女孩叫尼吉拉姆,因为车祸左腿骨折在家休养,父母外出放牧后,她的伤势不断恶化。连队官兵知道后立即捐款资助她动手术,尼吉拉姆慢慢康复了。

    4年前,扎西岗乡寺庙住持阿旺革烈突发胃出血,送到医院后急需输血,可阿里人民医院没有他需要的血型,家人想到了扎西岗边防连的官兵。连队接到求救电话,经上级同意后,立即组织40多名官兵赶到医院。

    最终有5名官兵与阿旺革烈血型相同,战士们一共捐献了1200CC鲜血。输血后,阿旺革烈脸色渐渐红润,各项生理指标也慢慢恢复正常,一周后出院。连队还继续派出军医为他检查,直到3个月后他完全康复。

    鱼水情深的良好军民关系为边境管控、获取情报提供了方便,连队中士张鹏说:“老乡们都把自己当成了军人。”

    有一年,村民扎西坚增发现3个人鬼鬼祟祟地向边境线靠近,他立即骑上马向边防连报告。在边境线附近,官兵们一举将这3名企图越境的可疑人员抓获。

    阿里昆莎机场开建当初,不少村民去工地上打工,一年赚好几万元。而藏族老乡旺杰却在机场附近的鲁玛大桥护桥,家人劝他去机场打工,旺杰却说:“我是民兵班长,等完成执勤后,我才能安心去挣钱。”老乡的淳朴令官兵们感动不已。

    2007年,村民索南报告,一个外地人在村里活动,形迹可疑。连队处突分队立即赶到村里进行盘查。后经公安机关审问,此人果然是一名伺机潜逃出境人员。

    近年来,边民协同连队共同完成30次重大边防勤务,抓获各类可疑人员24人,军警民联防行动86次,阿里地委书记万超岐赞叹说:“在扎西岗,一顶帐篷就是一座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分享到:
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团中央书记处举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
刺刀凿界碑 青春写边关
“官博”亟须真正“破墙”
谁来救助刑事受害人
日本警方非法抓扣14名香港“保钓”人士
女飞行员驾歼-10战机首次单飞
京东战苏宁到底真打假打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