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人情美、人性美”一直是我们的追求

——访知音传媒集团董事长胡勋璧

本报记者 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17日   05 版)

    知音传媒集团董事长胡勋璧

    记者:数据显示,《知音》的月发行量在四五百万份以上,《知音》的成功也被业界称为“知音现象”,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胡勋璧(以下简称“胡”):《知音》杂志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形成了感动千百万读者的知音纪实体。知音纪实体最核心的是“人情美、人性美”。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一直是我们的理念,也是我们的追求。这一理念已内化为《知音》的特质。

    记者:“人情美、人性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胡:我所说的“人情美、人性美”,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共有的人性深处最美好的精神和情感,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索创造,包括人的追求、奋斗、创业,并以此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无私奉献,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美好关系,如友情、亲情、爱情等;三是生命的尊重关怀,包括对生命本身的感悟、体验和诗意表达等。

    记者:这些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在《知音》中如何表现出来?

    胡:是通过真实的人生故事表现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典型的新闻故事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新闻故事是《知音》的命根子。所谓典型是指这些故事都有独特的个性,同时又揭示了人生的本质。这些极具典型性的人生故事,与人性美的内涵相对应,可分为探索创造的创业故事、无私奉献的情感故事和体验生命的哲理故事。在具体的文章中这三个方面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某篇文章中可能侧重于某个方面。

    记者:但有声音认为《知音》过于注重传奇色彩,以致有些作者胡编乱造,对此您有何看法?

    胡:我们刊物要求纪实稿件要有典型性、有特色,这样就有个别作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给我们投一些编造的稿件。这样的稿件通过审稿件环节有的能被识破,有的仅通过审稿无法辨出真伪。

    1998年,我们成立了法务部,专门负责核查稿件的真实,享有撤稿权,每篇稿子都要通过他们的认真审核签字后才能刊发,他们拦住了很多整篇或细节胡编乱造的稿件。现在,我们要求编辑从发现选题起就跟作者一起互动甚至采访,从源头上杜绝作假问题。

    记者:也有声音对“知音体”提出异议,网络上甚至出现了恶搞知音标题的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胡:说到“知音体”,应该说一本杂志的内容定位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我们“深入生活、深入家庭、深入心灵”的办刊方针和“期期有重点,篇篇是美文”的质量标准,决定了我们的文章必须充满鲜活生动的细节,讲究真情、真事,寻求动人的文风和温馨、美好的意境表达,当然还要有一种拥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标题。

    在标题制作上,我们也是讲究完美的。杂志不像报纸,可以有肩题、主标题、副标题,几十个字都放得下,我们规定最长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这么短的一行字,要高度概括、直达事物本质、表达美感,这样才会有视觉冲击力。所以,制作这样的标题是很不简单的,从编辑一直到总编辑都要费很多心血,要反复修改。有时一个标题可能要花一两个小时去制作,就是那么几个字或者十几个字,不下功夫是达不到这一标准的。

    在这里我也开个玩笑,现在为什么大家会叫“知音体”呢?说明《知音》的标题是讲究质量的。为什么不产生别的体,产生了“知音体”呢?说明知音体是有代表性的,下的功夫是更多的。

    记者:我看到《知音》也曾被批评为搞“快餐文化”和专挖名人隐私?

    胡:说搞“快餐文化”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有强烈的精品意识。我们这么一种文章风格,在新闻实践当中成果是很丰硕的。2007年中宣部组织了56家媒体到河南焦作去采访一个叫谢延信的煤矿工人,我们的记者采访很深入,写的文章也很有特色,当时中宣部专门致函湖北省委宣传部,充分肯定这篇文章,并对采写这篇文章的记者提出表扬。

    还有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我们发表了《揭秘杨振宁和妻子翁帆背后的故事》。杨振宁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后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让人感觉很平实,有人情味,《知音》是一本很大气的杂志。

    《知音》确实从创刊号开始就关注名人,关注名人也符合新闻规律,谁不愿意去关注名人?但在办刊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少关注名人,多挖掘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现在,《知音》的内容取材只有20%的报道题材涉及名人,80%都是关注普通人的故事和命运。而且,即使是写名人,我们也不会带着“窥探隐私”的心理去关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写名人的报道,必须采访名人及其亲友,稿子要有他们的亲笔签字才能刊发。而且我们在创刊初期就强调要把名人当普通人来写,让读者在名人身上看到普通人的情怀,从而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记者:有人说《知音》专攻二三线城市?

    胡:这种说法流传很广,事实是,《知音》目前发行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其他省会城市以及部分地级城市。当然,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县城、乡镇也有较好的市场。《知音》也在寻求向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延伸发展,但绝非专攻二三线城市。

    我们也有数据为证,2012年5月,《知音》发行排前5位的城市是:广州35万份,南京28万份,北京27万份,杭州27万份,上海24万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占了发行量的半壁江山。

    记者:您怎么看待外界对《知音》的批评?

    胡:我看到围绕这次知音上市,外界对我们有一些批评。有些批评认为我们格调不高,内容低俗,说我们拿恶俗、狗血的故事来吸引低层次读者。我认为,很多批评者并没有看过《知音》,他们树立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靶子然后予以攻击。看过的人大部分不会认为我们杂志低俗,反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些声音以站在道德高地自居,将自己视为文化裁判,不经了解调查就作出盛气凌人的批评,这些我们都难以接受。当然,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是客观公正的,批评建议中也有帮我们提高的善意,对我们提高办报办刊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对此非常感激。

    相关文章:

    知音:敢领风气之先

本报记者 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17日 05 版

知音:敢领风气之先
“人情美、人性美”一直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