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旁白

收费阅读?咱只能先想上一想

魏英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21日   09 版)

    在美剧《新闻编辑室》中,令剧中电视台从业人员纠结的是“万恶的收视率”。收视率决定着一档节目的去留,也决定着企业的广告投入。台前人为节目而忙碌,幕后领导却始终盯着收视率的上上下下。从这个角度看,决定媒体生存的其实不是收视率,而是广告主。

    这对《纽约时报》却可能不再是个麻烦。近日,《纽约时报》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该报第二季度营收实现5.15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降至2.2亿美元,订户营收则持续上涨8.3%达到2.33亿美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纽约时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广告主变成了订户,而这当中贡献最大的是电子版用户。截至第二季度末,该报电子版总共累积了53.2万订户,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这些数据对纽约时报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广告收入的重要性让位于订户营收,这意味着报纸受广告主制约的状况将得到一定改善;另一方面,电子版订户的持续增长,将为《纽约时报》未来转型打下厚实基础。在传统报纸走下坡路、电子版盈利普遍无望的情况下,《纽约时报》的成功逆袭,或许可以给传统媒体带来一线曙光。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弄清,它的成功之处,及其成功模式能否复制。

    相关报道称,《纽约时报》电子版的成功得益于付费阅读(消费)模式开始深入人心、美国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体验式营销模式的成功推广,等等。这些方面当然都是《纽约时报》电子版成功转型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应注意,其他美国报纸与《纽约时报》一样共享这些社会背景,却大多以失败告终。比如由新闻集团投入6000万美元打造的iPad报纸《The Daily》,最终却不得不以裁员、缩版来维持经营。

    因此,《纽约时报》电子版成功实现收费,主要归功于该报自身雄厚的资源优势与内容优势。诞生于1851年的《纽约时报》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具有强大公信力与权威性。即便进入免费分享的网络时代,它作为优质新闻提供者的角色仍不可替代。目前《纽约时报》月独立访问量为3500万左右,这证明了《纽约时报》的自身优势,也表明其收费阅读模式具有坚实支撑。

    在国内,有些媒体也尝试过(或正在尝试)收费阅读,也走得并不顺畅。应该说,国内报刊在电子版收费阅读上,还没有找到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

    究其原因,一是国内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尚不尽如人意,多数报刊陷入免费(廉价)为门户网站打工的死循环;二是,在收费与传播之间,许多报刊宁愿牺牲前者,选择免费发布独家新闻;三是,国内报刊的电子版收费模式普遍不成熟,缺少结合自身特色的收费模式,或受技术力量所限,付费用户难以获得良好体验。

    纽约时报的成功转型,表明收费阅读模式能够成为传统报刊应对网络时代的一个出路。但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这一天的来临可能还要等待较长一段时间。毕竟,这有赖于大环境的逐渐形成,以及自身的摸索与实践。

分享到:
别了,北京电影制片厂!
收费阅读?咱只能先想上一想
在法国学电影,没人教你考虑票房
中墨玉石文明在故宫对话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