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德雷斯顿的教训之二

审美困境

燕海鸣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24日   12 版)

    一座桥究竟有多大威力,竟能改变一条近20公里水域的景观?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德雷斯顿被除名并不在于桥本身有多“丑”,而在于新桥破坏了既有景致的和谐美感。可问题是:新和旧又是谁在下定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空场,排列自汽车发明以来每年出产的一辆车,请你选择一个年份,在此之前的车可贴上“古董”的标签,之后的车则不贴。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很难作出判断。有多旧才算旧?如果以1950年为界,凭什么1951年的车不是古董,而比它只“旧”一年的车就是呢?在新和旧之间,我们究竟依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审美评判?

    既然新与旧的界限永远是相对的,甚至是模糊的,我们又怎能断定“新”必然破坏“旧”呢?拿德雷斯顿的新桥来说,它的新只是相对于其他七座桥而言。这七座老桥中,距离现在最近的一座桥修建于1935~1936年,假设当年世界遗产已经存在,那这座桥是否也破坏了彼时的景观呢?换过来说,如果再过30年世界遗产组织才建立,那今天修建的第八座桥或许也成为整个易北河谷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被予以高度评价了呢?

    既然文化景观的标准是决定德雷斯顿的“生死符”,那么,问题便进一步还原: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又是文化景观所体现的价值?

    在世界遗产名录设立之初,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毫无交集。逐渐地,人们意识到自然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1987年,我国的泰山历史性地同时入选了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第一项“双遗产”。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对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经由人建筑、规划、设计而形成的自然风貌进入了视野。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各路遗产专家,专题讨论这类遗产,会议成果便是“文化景观”概念的诞生。

    与会专家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共同的成果。它体现出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人类对其居住及文化活动的自然空间进行创造的成就,主要指人们对其生活环境中的土地、山川、河流等的合理利用。

    从分类上讲,文化景观可以是以一定审美情趣为标准而刻意建造的事物,比如花园和公园;或是在历史中有机形成的景观;也可以是那些人为痕迹很小、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关联的自然景致。其中,第二类文化景观的特点是它的“活”。从历史到今天,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来就不是死水一潭,而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这也是德雷斯顿的易北河谷入选世遗名录之时曾得到的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其赞赏道:今天,一些沿河梯田仍然种植着葡萄,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设施依然存在于沿河的村落之中。同时,易北河的桥梁也扮演了重要的遗产角色,单轨吊索铁路和索道也被认为是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这就更加让人迷惑:既然历史的发展和延续是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既然吊索铁路、钢桥都颇具遗产价值,为什么新建的桥就破坏了整个景观呢?它难道不是一种延续的体现吗?难道对于易北河谷来说,所谓的历史有机性和延续性只存在于文字之中,而在它被列为世界遗产的那一刻,这样的有机性就在历史中被定格了,任何新的变动只会被判定为一种破坏,而不是延续?

    一位法国学者曾带我到河谷和桥下去体验,并向我解释:“不要拘泥于文字表述,你亲自来感受一下吧,有了新的桥,这条河究竟还美不美?”显然,她的回答是:不美。

    这正是世界遗产的死穴!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述超越一切的“美”,几乎是不可能的!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当我们尝试用文字来表述‘美’的时候,美便消失了。”

    美只能用心灵去领悟,但世界遗产却必须要有概念和标准才能支撑它的权威性。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在客观上制造了审美的困境。

    (本文所提出的对审美的纠结,以及上一篇所述的政治因素的介入,是导致易北河谷被世遗组织除名的两个主要原因。其实,这两个问题不仅是易北河谷,而且是大多数世界遗产都曾遇到的困境。要理解这些困境,我们首先要理解世界遗产产生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回顾世界遗产的诞生背景。)

分享到:
柏林的红与黑
雪白的曼飞龙塔
审美困境
第七届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决胜阶段滚动排行榜
“我与徽州区的浪漫之约”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