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上海》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犹太少年山姆·莫辛斯基上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上海的故事。
二战后,有许多犹太家庭结束了在中国的逗留——尤其是在上海——最终选择澳大利亚作为他们的避难所。那些家庭和他们的后代大多沉浸于各自的回忆,山姆和孩子们想必也是如此。
山姆的祖父母和父母生于俄国,始终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最终改变了他们在俄国东部的平静生活,并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不堪。这时候,哈尔滨和上海似乎在召唤着他们。
1930年以前,山姆的祖父母,和他们唯一的儿子艾比,成了当时上海开放政策的获益者。因为,当时进入上海既不需要护照,也不需要签证。于是他们在法租界建了一个三层楼的做纸盒生意的工厂,这家人就生活在这栋小楼的三层、宽敞的房间里。
山姆父母的婚姻只维持了短暂的时光。1939年,其父艾比认识伊娃,当时山姆5岁。尽管伊娃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她仍然用她的体贴和智慧照顾着山姆,并将他视为自己的长子。
这个家庭用他们与生俱来的犹太民族的智慧支撑着他们的产业,但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冲突,他们只能作为无国籍的居民生活。
在山姆眼中,上海是最独特、最迷人也最具有洞察力的城市。撇开战争年代的紧张、焦虑,还有随时都可能遭受到的掠夺,当时深受日本肆虐的中国人至少在上海并没有受到轰炸的威胁。尽管存在配给的短缺,但只要你买得起,便可以从黑市上买到充足的食物。1944年之前,便流传着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但1945年之前,每一天对中国人来说都依然是不幸的,因为当时日本的军事进攻更加猛烈。8月,苏联正式对日本宣战。直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遭受了原子弹以后,日本才投降,这对于中国人以及在上海的犹太人来说,和平得以重返。《别了,上海》中,山姆生动地重现了当时上海战后的生活。
此后,中国解放战争爆发。这对于这个犹太家庭来说,又到了该思考何去何从的时候了。当时美国给予的赴苏联的移民名额已满,而加拿大由于种种原因收回了接受山姆·莫辛斯基一家的承诺。对于山姆一家而言,前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成为可能。
1947年,17岁的山姆从上海离开,来到了墨尔本。在墨尔本,山姆认识了Ada, 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并生下了三个儿子,现在山姆已是有八个孙辈的爷爷了。
山姆对现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记忆力,并在书中和读者分享着他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但这仅仅是他生命中前17年的经历。我们期待着有一天,他能够告诉读者关于他后来60年的故事。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具有大量富有历史感的图片穿插其中,让我们仿佛回到了上世纪战乱年代中最风姿绰约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