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您收了好处没?”网友“白金作家”质问我。这是由于我在“青年话题”发表的文章刺痛了他,我对施乐会“善款提成”事件进行了分析,提出弥合目前公众意识与慈善事业间断裂的根本性问题。自认为还算客观,并且给慈善机构设定了更多的要求,但还是遭致几乎所有的骂声。
刚看到这个新闻时,我的看法和多数网友并无太大区别,但冷静、深入地思考之后,还是发现自己陷入了站队思维——天然地对慈善机构不信任。但是,对于慈善事业来说,不信任远远不够,应当对如何解决信任问题有所思考。大家不都信任西方的慈善运作模式吗?通过对西方慈善模式的粗略了解和比较,我认为要让慈善真正从官办为主转为民间为主,要让民间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得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而要职业化、专业化,首先就是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因为赢得公众信任是职业化慈善事业的生命。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几乎一致的批评当然非我始料,真正让我感到忧心的,是当前的批评环境。许多人在批评某一新闻事件时,容易先站队、再批评。当批评陷入“站队思维”时,你站的队完全有可能是别人引导的结果,你的脑袋站过去后就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所控制:站这边还是那边。
以“站队思维”来解读新闻事件,自然少了理性与真正的思考,甚至某人批评了对方“阵营”十句,但只要其中批评了自己“阵营”一句,“盟友”立即暴跳如雷,把此人归结到“收了对方钱”上面去。这种“站队思维”已经将其基本的思考能力、思辨能力给破坏了,以至于缺少基本理性。发展下去,其实就是“最革命”的思维,非此即彼,毫无包容精神。
在现代社会这个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任何力量想要让自己保持“纯洁”,都是不可能的事。包容精神,其实是这个社会最为需要的时代精神之一。在包容中弥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思想、不同利益之间的鸿沟,才有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有助于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提出更加理性、有建设性的意见。站队思维则与包容精神格格不入,只会增强暴戾之气,对社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危险,最终损害的还是共同的利益。
回到开头,其实,这位叫“白金作家”的网友,根本就没看完或者没有认真看完我的文章,因此,他在批评中指责我“指责普通民众道德素质”,可是很遗憾,我从文字到意识,在这篇文章中都没有“指责普通民众道德素质”。由于该网友的“站队”,以为我就是“收了钱”,在维护慈善机构的不义之事,导致他已经读不懂这篇文章了。
廖德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