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小学一年级学生侯伟今年7岁,家境贫寒的他,每天都要走七八公里崎岖险峻的山路去上学,中午只能吃家里带去的冷饭。
朱家瑞老师知情后,不但每天接送小侯伟,背着他走山路上学、放学,还给他买来保温饭盒,让他吃上了热饭。有时,朱家瑞还带着小侯伟到他所在的西马哨所吃饭,遇上雨雪天气,哨所就成了小侯伟的“家”。
看到这,你就明白了,朱家瑞可不简单,他是个大学生士兵,每次上课都穿军装的他,是孩子眼里的“兵老师”。
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团西马哨所位于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八道沟镇西马村,群山中,还有一个距西马村10公里的东马村,这是该哨所原驻地。哨所驻防9年来,先后有6名战士接力支教,义务为东马小学和西马小学学生授课。
故事还得从一次巡逻讲起。2003年8月,该哨所随部队转隶,安营在东马村。时任哨所排长的李迎鑫,第一次带领官兵巡逻到该村小学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揪心:3间低矮的土坯教室裂了几条大口子,已成危房;大多数学生没有桌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学校一直没开设英语课。
孩子们的将来怎么办?东马小学学生的英语梦成了战士们训练间隙议论的话题。哨所学历最高的战士欧阳晃荣,想到自己因家贫被迫辍学的酸楚,产生了担任编外英语教师的念头。
随后,该哨所的官兵一致通过了“支教”制度,中专生欧阳晃荣当起了第一任“兵老师”。从此,他除了完成正常任务外,额外担负起东马小学英语教学任务。
时任该团政委徐培友知情后,来自河南贫困农村的他当即行动,号召全团官兵向东马小学捐款。筹集到的4.5万余元捐款,全部用于修缮东马小学的基础设施。同时,该团在千里边防线上倡导官兵“少抽一包烟,共助一名贫困生”等活动,用官兵的捐款和团里挤出的专项资金设立了“助学基金”。
2004年冬,欧阳晃荣退役,由于新兵还没下连,由谁来接替他的教鞭,成为哨所的当务之急。当时,哨所战士中没人能真正承担起教学任务,刚从洛阳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哨长张岩接过了教鞭,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哨长事务不容他分心分神。于是,经讨论后,连队党支部向团领导提交了一份报告。
在团党委的支持下,“兵老师”的接力问题迎刃而解。从此以后,团队每年都有意将学历高、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战士分到该哨所,作为“兵老师”的接班人,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2007年,东马小学和西马小学被合并到镇中心学校后,两个小学仅留下学前班和一年级。师资紧缺,无人能给孩子们上美术、音乐等课程。部队党委又在全团范围内选来美术和音乐特长兼具的大学生士兵,为孩子们任教。
“兵老师”们的付出,孩子们都看在眼里。2007年夏天的一个上午,上完东马小学的课,“兵老师”唐亮在赶往西马小学途中,突遇大雨。由于道路湿滑泥泞,骑着自行车的他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当他一身泥水出现在西马小学时,孩子们都惊呆了,两个女同学甚至心疼地“哇”一声哭了出来。
陆永佳是第四任“兵老师”,执教两年后,2011年秋天,他被保送提干到湛江船艇学院学习。告别哨所那天正下雨,当陆永佳走出哨所营门那一刻,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他曾执教过的学生及其家长数十人,在等着为他送行。
这些学生和家长大多是从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赶来的,有的拎着积攒多日舍不得吃的鸡蛋,有的端着刚从园子里摘下的黄瓜和西红柿。雨水早已浸透了衣裳,但他们全不在意。任凭哨所官兵怎么劝,他们就是不走,一直到把陆永佳送上车,才眼含热泪返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次“兵老师”离任、上学或退伍,学校师生和家长代表都会自发为他们送行。9年来,该边防团先后为“希望工程”捐款十余万元,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