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谈不上,这是官员应该做的。但这一举措确实起到了制约干部行为的作用,也让百姓了解官员到底有多少财产。虽然公布的信息没有经过调查,可能不是很准确,但至少这是巨大的进步。”在评价徐州市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说道。
李成言认为,尽管仍有不完善之处,社会不要一见到这个情况就予以谴责,而应该顺水推舟,让政府官员进一步做到财产公开。
事实上,贾汪区不是第一个尝试财产公开的地方政府。自2009年1月起,新疆阿勒泰、浙江慈溪、湖南浏阳等地先后以网络、公告栏等形式对部分官员财产进行一定范围的公开。随着时间推移,此举在大多数地区不了了之,至今也未发现有官员因此遭遇问责。
在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汪玉凯看来,近年来财产公开的瓶颈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改革的胆魄和决心。“基层的示范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看到老百姓的认可度,但基层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如果没有一套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就只能在局部上产生影响。”
记者发现,这次公布的600名科级干部材料实行了“部门把关”,被公示的领导有机会把关自己的材料。对此,汪玉凯建议,申报材料可由两部分人把关,一部分是社会民众进行舆论监督,另一个则是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检查。
“公布干部的财产,必须要经过人大。如果是党的领导干部,就由党代会监督。这样老百姓可以向第三方核实,他们就无处可逃。”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指出。
竹立家认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财产公布的对象主要是领导,美国公布了3000多个选举官员或者任命官员的财产信息,因为其掌握决策权,腐败程度对官僚系统有决定性影响。“如果不公布主要领导的财产,只公布普通公务员的、低级别的官员财产,可以肯定地讲,是走过场。”
对于勤廉评价系统中的测评功能,竹立家表示,现代文明国家基本实行政府绩效管理、信息化电子化管理。尽管我国反复强调要搞绩效评估,但雷声大,雨点小,单靠群众打分、社会打分是不科学的。
“破局很简单。第一,人大对财产公示、公开和透明制度要有相关的立法;第二,不能零敲碎打,零敲碎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愿意当省长,你先报财产,然后人大监督、舆论监督;三是部门严格审查。”竹立家说。
汪玉凯认为,财产申报制度是近年来绕不过的话题,必须有一定认识高度,把它作为反腐败的一个手段,监督权力运行的一个手段。“但到底哪些个人财产需要公开,要进行严格的制度设计,并严格地执行。既要公开财产、防止权力滥用,也要防止对政府官员隐私的泄露。”
“我认为这个改革越来越紧迫,搞得好,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唤起老百姓对改革的重新信任和热情。试点的改革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意义。”汪玉凯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