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9月0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人物说话

印杰:上海高职不办“万人校”

本报记者 梁国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3日   11 版)

    不盲目追求升本,不追求规模上的大而全,依托行业企业办学,走特色化办学道路,这是上海高职现象的典型特征,并在全国成了一道特殊风景。

    在我们破解上海高职现象的同时,记者希望寻求权威的解读。为此,记者专访了分管高职教育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

    上海高职整体是一盘棋

    记者:在采访上海的几所高职院校时,发现每所高职院校规模不大,最大的学校也不过5000在校生。这是出于产业发展的原因,还是生源压力的原因,抑或是其他方面的考虑?

    印杰:上海高职不做“万人校”。我不希望上海每所高职院校都办成一所综合性的学校。目前每所高职院校一般不超过七八个专业,基本上都面向一个行业,每所学校有其特色专业或者专业群。

    如果让学校突破了原来的领域,去做一个与以前完全无关的领域,学校办出来的专业并不是很好。即使这个学校可能很好,但办出来的专业也未必好。

    所以,我们还是强调上海高职整体是一盘棋,把所有学校的专业都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现在,上海高职越来越重视办特色学校,办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我们不希望一个学校招了1万人,比如办50个专业,其中有3个专业很好,47个专业只是陪衬。就凭3个专业在社会上打拼,质量就没有保证。

    我希望上海的每所高职学校不要超过10个专业,其中有5个或者3个在全国办得最好,这就够了。

    评估学校还不如评估专业

    记者:您说上海高职整体是一盘棋,综合考虑所有专业。是否意味着,从原有的评估学校演变成现在的评估专业?评估专业的原理以及标准是什么?

    印杰:当一个学校的基本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时候,评估学校最简单。学校有多少地,多少房子,每一个学生有多少教学用房,多少学生宿舍,学校的增值比是多少?等等。这些容易反映一个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

    一个学校达到了这些条件,才能得60分。现在,上海的大部分高职不是达到60分的问题,是希望每所高职达到90分的问题。这就不能单单只看学校的硬件,更要深入地看专业。

    比如说,一个学校有10个专业,我们给学校的一个总评分是80分,而我们要求学校达到90分,那要怎么办?这80分里有5个专业是100分,5个专业是60分。这就需要去考虑学校那些60分的专业。为什么这些专业只能得60分,或者说学校怎么把这些60分的专业达到80分,或者是强制要求把60分的专业关掉。这样,整个学校的水平才能够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受到很好的教育,使得学校更优秀。

    另外,只要这样评估专业,学校就会主动关掉一些办得不灵的专业。否则,学校永远都不会主动关闭办得不好的专业。

    记者:既然评估专业,就有一个评估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印杰:这个标准就是培养人的目标。目标不是学校说了算,要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还要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高职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求职岗位。另外,要有培养方案,包括知识、专门技能和综合素质等的明确要求。

    比如高职护理专业,从业岗位很清晰,就是护士。所以,我们要制定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或者标准。就要有知识要求、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要求。

    制订教学标准要留有给学校发挥的空间

    记者:教学标准的制订往往会有两个极端:要不没有标准;要不标准太死,容易造成千校一面。所以,在制订标准时,我们应该怎么平衡?

    印杰:普通教育可以看淡标准。但是,跟从业相关的职业教育,就一定要有标准,但不叫标准化,“标准化”往往容易造成千篇一律。

    为什么职业教育教学要有标准,因为培养出来的人与从业有关,而从业是有标准的。职业教育毕业出来的学生,都要有职业资格证书,还要有行业准入资格。

    但是,标准本身是一个基准线,而不是一个最高线。这是为了留出空间给学校发挥。

    如果所有学校都是同一个标准,学校就没有特色可言。所以,做标准的同时要防止千校一面。

    并且,上海正在做50个专业的国际化标准,这当然是为了与国际接轨。

    记者:现在,对教育国际化提得越来越多,在高职教育领域,“国际化”这个词提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您如何看待教育的国际化?

    印杰:我认为教育的国际化分为4个阶段:一是引进来,比如到国外请老师,引入别人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阶段是派出去,让老师、学生出国,了解国际,不光是其专业,还有其文化。这两个阶段,现在很多学校都做到了。

    第三个阶段是引进标准。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培养的学生要能在国际上从业。比如说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这些行业都有很严格的准入标准,有专业的认证。如果没有通过,就没有权利去从业。所以,我们要引入国外的教学标准,或者与国外的教学标准要接轨。

    第四个阶段是输出标准,这是教育国际化的最高阶段。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把学校办到美国去,就有点输出标准的意思。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不能仅靠教育部门解决

    记者:据我所知,为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海市正在推行中高职贯通政策,我们如何理解这项政策?

    印杰:我可以从3个方面来概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一方面是为了“学生有发展”。这是为了建立升学体系,职业教育不能让学生走“断头路”,要给学生发展的机会。

    一方面是“就业有优势”。职业教育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在就业上比普通教育有优势。

    这一点需要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通力合作,如果不能合作,就会对职业教育产生很大影响。职业教育的就业优势,不是光靠教育部门,还要靠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靠劳动部门。比如,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必须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如果普通教育毕业的学生要上一样的岗位,还要去考职业资格证书;比如行业准入制度,即如果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就不能从业,不能上岗;比如职业资格证书要与工资挂钩,现在,我国有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工资一样。这样,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而这些问题,不是教育部门能解决的事啊!

    最后一方面是“办学高水平”。从上海的经济发展来看,很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从中职毕业生提升为高职毕业生。比如说银行,以前的柜台从业人员都是中职毕业生,现在至少需要高职毕业生了。那么,中职学校要么为学生寻找新的岗位,要么想办法和高职学校联合起来,从初中开始培养,一直到高职毕业。

本报记者 梁国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03日 11 版

破解上海高职现象
印杰:上海高职不办“万人校”
上海高职贵在“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