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到老物件里重温读书的幸福

本报记者 张黎姣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4日   09 版)

    张璞收藏的名人手题封

    郎深源的读书笔记、剪报本

    那时的巴金抿着嘴唇,眼睛看着低处,额头平整,白发上扬,他除去了那副常戴着的黑边眼镜,没有了往常的笑容。这一刻,他或许在思考自己人生中“春天里的秋天”。他写下:书是我最忠实的朋友。

    画面上的冯骥才被描了眉,涂了唇,身着白衬衣,长风衣,两手握着,斜倚在公园的铁艺长椅上,含蓄地笑着,明显是摆拍。他写下:书是一个世界,比现实世界还大还丰富还深刻的世界。

    诗人艾青左手的食指与中指间夹着烟卷,拇指抵着下颚,眼窝深陷,额上的沟壑十分明显。那支烟卷,大概还是他最喜欢的凤凰牌香烟。他写下: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这些作家的照片,是退休干部张璞从旧的文学刊物、报纸上剪下的,而题词则是他一个一个亲自去求的。翻看他的160余张名人手题封,就像在看一本简要的现当代文学史。

    这只是首都图书馆“旧物留情,阅读记忆”征集关于阅读的老物件的活动征集到的诸多“记忆”中的几个。事实上,承载着阅读记忆的老物件还有很多,或是一纸书衣,或是一张手写借书卡,或是一支英雄牌钢笔,抑或是一张拍摄于书店门口的恋人旧照……这些老物件,9月将在首都图书馆与新时代里的人握手重逢。

    听老舍讲课,在火炉前读冰心

    已经86岁高龄的郎深源至今仍在为社区报纸撰稿。儿时因病许愿为僧的他,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便进入佛教学校学习,在佛学院学习时,郎深源就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他的笔记不仅有摘抄,还有目录,笔记本的页边已翻卷,他仍视若珍宝。此次,他将自己的宝贝送去首都图书馆参展。

    参加工作后,郎深源进入北京业余艺术学校学习,至今他仍保留着当时的课程表。这个课程表无疑会让不少文学青年“羡慕嫉妒恨”:老舍分析“关于几种文学形式的功能的特点”、魏巍讲述“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马烽谈“我写短篇小说的经验”、汪曾祺介绍“鲁迅小说研究”……

    郎深源对老舍上课时的画面仍记得很清:“我们上课的教室不大,老舍先生边讲边抽烟,烟卷掉了,还是我给他捡起来的。”两年的授课过程中,郎深源一节课都没落下,唯一可惜的是,当时的笔记已在“文革”时丢失。

    比郎深源年轻的张璞,也有着自己的读书故事。

    “小时候我家住在北京南城,当时一个小学的退休老校长家中建了个儿童校外活动站,公家配给图书,周围的小孩可以去借书。”张璞的读书兴趣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张璞“结识”每位作家的地点都很有趣,和冰心“相熟”是在火炉前,“认识”巴金是在被封的图书室中。

    一次去同学家玩耍,张璞从人家厨房地上散落的、用来燃火的书中找到一本冰心文集,他从书中看到“神秘”的八达岭长城,心向往之,便收了起来,自此认识了冰心这位儿童文学家。

    “文革”时,他所在的工厂的图书室都被封闭,所幸,管着图书室的是张璞的同学,他便有便利条件,偷着看书。他读到巴金的文集,被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在鼓浪屿看星的网,去听波浪的私语的情节吸引,多年后,他自己来到鼓浪屿,才真正体会:“巴金写得太贴切了,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泪点

    在征集老物件的活动中,一本《一切为了儿童》显得十分特殊。扉页上印着“为纪念我的老师陈鹤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字样,而下面又有捐赠人郑金德手书的一段话:“李瑞华老师是我1956—1959年在上海光明中学上高中时的班主任,她为了无家可归的儿童,舍掉自己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儿童保育院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这是她退休后写的唯一的著作,回忆保育院的难忘岁月,这本书是她送给我的最好的纪念……”

    原来,作为李瑞华的老师,陈鹤琴带着她为了保育院的事业作出很多贡献,李瑞华始终铭记,并坚守这项事业,终生未嫁。“记得高中时,李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述保育院的故事,她退休以后就上函授语文的课程,为了写书做准备。”郑金德为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并在老师过世后,捐出这本书,说到这儿,郑金德有些怅然。

    张璞收集名人手题封是从1980年代开始,令人意外的是,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写信求字,他的“冒昧打扰”从未被任何作家拒绝。或是时代风气所至,或是被张璞诚意打动,总之,这些作家的善意接纳,给张璞留下了深刻记忆。

    张璞还记得,他求得的第一个题字出自作家萧军之手。那是在北京香山饭店,某会议结束后,许多知名作家在大厅聊天,“我看到萧军老先生,请他题字,他爽快地答应了。他没带印章,就答应让我到他家去补。”一个月后,张璞登上萧军家嘎吱作响的木楼梯,萧军热情接待了他,并同他聊天。让张璞十分感动。

    冰心亦如此。张璞去拜访时,她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但对谁都依旧是一点架子都没有。就在张璞造访后不久,冰心便过世了。

    在诸多手题封中,张璞对诗人朱子奇写的那句“朗朗一笑,别再伤心”尤为感触深刻:人生不如意常有,却不是每个人都有“朗朗一笑”的气魄,而张璞却从这些老作家身上,看到了永不消逝的希望。

    人人都是阅读记忆的收藏家

    郑金德每年都会去书市,不一定要买多少书,他去感受读书的氛围,也用镜头记录下书市上的读者:有人刚买到新书便迫不及待在厕所门口就席地而坐开始阅读,也有躲到树荫下认真读书的读者。他所去过的书市门票也都被标记上日期收藏起来。关于书,他喜欢这样一句话:增添一家书店,少盖十座监狱。

    记者在拜访郎深源时,他正在看自己曾经的剪报,那些早已泛黄的纸页已在郎深源的书柜存留了十多年,几十本剪报整齐地摞着,内容各不相同,无所不包:京剧的历史和名称种种,座右铭始于何人,北京老字号店名的讲究……

    除了剪报、笔记外,郎深源还收着很多老物件:获得扫盲教师一等奖时颁发的证书、文怀沙讲座的邀请函、图书证等,这些旧物见证了他的阅读记忆。如今独身一人的郎深源每天的生活都在阅读和写字中度过,他不大的书桌上摆着几本字典,他说:“读书学习一定要会使用工具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解的词,工具书可以‘有求必应’。”他的读书笔记和剪报本早就被翻得页脚卷了边,但他仍视若珍宝。

    张璞喜欢的藏品包括新华书店的购书卷,朱德题词的书签,及“文革”时期的北京图书馆的阅览证。他最喜好收藏旧书,倒不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有多高,而是因为那些旧书至少让他读完感觉有所收获。诗人食指的一首《相信未来》让他记忆深刻。“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张璞仍记得这首写于1968年的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激励了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

    人人都是阅读记忆的收藏家,一个不起眼的笔记本、一张破旧的书签、一本掉了书页的旧书,都可能隐藏着主人的故事,郑金德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也能有更多时间阅读,并热爱与书共度的时光。

    对于这些老物件,主人珍爱异常,张璞将所有藏品都装上封套,他的手题封还缺少自己最喜欢的莫言和王蒙。

    郎深源将自己的部分藏书、老物件捐给博物馆、图书馆,但还有一些,他现在舍不得:“这些我还要看呢,我得一直学习,等我觉得自己时限快到时,我一定不会吝啬,都捐出去。”老人说这话时,竟不带伤感。

分享到:
西川:让我们感到惊讶和有意味的东西,都是诗歌
到老物件里重温读书的幸福
压垮汉语表达的稻草不是字母词
闽南作家自办农家书屋
陵园里的《复活》
第八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培艺艺术基金扶持艺术人才
中国非遗博览会落户山东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