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9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争议圆明园》:保存文明的记忆

刘庆柱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4日   10 版)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保护圆明园遗址,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人类文明的“记忆”。

    圆明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约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四十八年更名为“圆明园”,这是最早的“圆明园”之称谓。此园于雍正三年(1725年)经扩建而形成初具规模的圆明园“二十八景”。乾隆皇帝又先后四次对圆明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圆明园“十二景”、建造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其时始有“圆明三园”之称。“圆明三园”或简称“圆明园”。此后历经嘉庆、道光两代皇帝经营,圆明园形成各类建筑群多达123处、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规模,故有“万园之园”的美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与宫廷建筑的杰出代表,并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作为宫廷建筑,自建成之日,就成为与紫禁城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清王朝皇室的政治中心。雍正皇帝每年在圆明园处理政务多达210天。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成为清王朝五位皇帝的大朝正殿,犹如紫禁城太和殿。国家的重大外事活动亦在圆明园进行,乾隆皇帝就在“正大光明殿”接见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臣马戛尔尼。一部圆明园史,可以说蕴藏着清王朝皇室政治史的诸多重要内容。

    就是这样一座重要而显赫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疯狂洗劫,这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劫难,也是对世界人类历史璀璨文明的劫掠与破坏。

    我以为,已为“遗址”的圆明园,是这些珍贵文物的存在“本体”与“载体”,世界人民有理由使它们复归“本体”,恢复“历史原貌”。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拍卖”被英法联军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都是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圆明园的“二次”犯罪!

    从圆明园到中国古代建筑史,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其建筑技术、建筑形制等历史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把圆明园的科学研究,从单纯的“描述”科学向前推进一步、进行探索,要“透物见人”。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室宫苑”文化的集大成者。从秦汉上林苑至清代圆明园,它们从一个历史的重要层面,呈现了中华民族尤其是辽金元明清时代的物化历史。圆明园历经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并成为其常年居住、生活并处理朝政的地方,即所谓的“以恒莅政”。清代皇室是“女真人”,他们传承了自汉唐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基因”。

    圆明园的布局形制,集中体现了作为政治性建筑的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理念,即,国家至上、国家领土和领海至上等理念。如,圆明园包括宫廷区、九洲、福海、长春园、西洋楼、绮春园等八大景区,但是宫廷区被安排在圆明园南部正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从南端的大宫门,经贤良门,至“正殿”——“正大光明殿”, 形成中国古代都城大朝的正殿“居中”、“居前”的建筑格局。再如,福海中央安置了三座岛屿,这些“池”、“海”、“海岛”,即“蓬莱”、“方丈”和“瀛洲”,正是国家“海洋”的象征。

    因此,推动圆明园遗址的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深入认识其所蕴藏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是中华民族子孙万代长期的历史任务。

    圆明园遗址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标志,是中华民族永存的历史记忆。它也是“沉睡”的国人觉醒与奋起的历史“警钟”。

刘庆柱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04日 10 版

中国人以超越极限的力量书写长征文化
温故北京城建十年生与死
《南沙探秘》:追溯中国南沙海权的历史渊源
回味名家笔下的老济南
《争议圆明园》:保存文明的记忆
想象力之外的女人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京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