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全面服务实现社会善治

本报记者 陈倩儿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5日   06 版)

    邓伟根(左)与群众交谈

    夏南二社区服务中心

    丹灶镇石联社区服务中心

    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服务

    基层党员服务社区居民

    在这个原本没什么特别的夏天,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的支书叶登才,却干了许多以前从没干过的新鲜事。他先为孩子们筹划了一个免费暑期辅导班,近日又紧锣密鼓地动员热心村民成立一个服务型的公益组织。

    这与叶登才从前的工作大相径庭。当选党支部书记前,他在一家企业任副总裁多年。2006年被选为务庄村“一把手”后,他长期兼任经联社社长,视线始终离不开经济算盘。

    “以前整天就想着今天要超谁,明天要超谁。”叶登才笑着对记者说。52岁的他精瘦干练,一件短袖白衬衫扎在黑西裤里。

    不久前,一场迅猛的农村体制综合改革让这个村支书的角色突然来了个大转变。按照南海“政经分离”的改革思路,叶登才不再担任经联社社长。作为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眼下他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社区服务”。

    在南海200多个村(居)中,叶登才的转变并不是特例。伴随着“政经分离”,南海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与经济组织剥离之后,党组织与自治组织如今正在慢慢地松绑,归位。随之而来的,是全面的社会管理创新,以及一场接踵而至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无论是对社会管理还是对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都清晰明了——让社会服务全覆盖,让群众办事更方便,一切为了“捍卫基层”。

    “改革好不好,谁说了算?我希望最终结论,是由老百姓来评判。”今年7月16日,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在全区行政体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上说。

    这位南海改革的掌舵者希望,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基层百姓。

    哇,原来社区服务可以做得这么细!

    走进南海的每一个村,如今都可以看到一个宽敞透亮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大门常开,无论是经联社的社员股东,还是无分红的居民,甚至是外来打工者,都可以到这里享受服务。

    主管这些新中心的,是每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主任,叶登才要服务的,既包括务庄村4000多名社员股东、100多名无分红的居民,也包括一万多名外来务工者。

    “过去,外来人口长期不能享受农村的公共服务。”南海区城乡统筹办常务副主任庄少伟介绍说。“政经分离”以前,党组织、村委会与经联社“三位一体”,仅仅为社员股东服务。许多到“城中村”打工的年轻人,长期被排斥在外。可另一方面,与城里人相比,村里人又难以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而成为南海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按照改革设计,党组织、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结合成全新的“三位一体”,为不同人群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去年年初,南海开始推进“村改居”工程。对每个村改居的社区,南海区财政每年下拨35万元经费作为公共服务的补贴。目前已有124个村完成了“村改居”,当中也包括务庄村。    

    务庄村场地与经费皆齐备,但到底该怎样服务社区,起初叶登才与其他书记都一头雾水。直到不久前去了一趟香港,许多南海村官才突然之间“脑子开窍了”。

    今年4月,南海区政府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为一批村(居)负责人举办了一个“社会管理培训示范班”。短短7天,叶登才与另外15位村书记一同考察了4个香港民间组织,还听了5场与社区服务有关的讲座。此后,南海各镇街纷纷效仿,基层干部一批批赴港学习。    

    在香港最热闹的旺角区,许多南海干部对一个名为“旺角街坊会”的民间组织啧啧称奇。叶登才发现,这个组织的场地并不宽敞,却聘请了许多社工,分头帮助独居老人、吸毒者、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儿童等不同群体的弱势市民。

    “哇,原来社区服务可以做得这么细!”西岸村的副书记何镜塘很是惊讶。他同时也是村委会主任,但对自己的具体职能,他之前常常感觉“还不是很明确”。“这个街坊会服务的区域与我们村差不多大,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一下?”他一边参观一边嘀咕。

    民乐村的一位老书记则兴奋地拿着卡片相机到处拍照、录像,遇到社工便索要名片。他最感兴趣的,是为独居老人送餐上门的服务。刚结束参观返回旅游大巴上,他就忍不住与其他书记讨论起来。“我们能不能学一下呢?其实也不用花很多钱……”他激动地比画着说。  

    对许多南海村官而言,这或许不是他们第一次到香港考察,却是头一次直观地学习这个国际大都会怎样“管理社会,建设社区”。带队的南海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梁柱华还记得,参观过后,村书记们说得最多的话是:“哎,我以前都不知道什么是NGO(非政府组织)!”    

    不过,让叶登才触动最大的还是社工每一天的工作内容。“他们不是成天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常常‘落区’探访,大半夜还去街头接触那些‘问题青年’。他们管这个叫什么?叫‘外展’。”    

    这个以前只与经济打交道的村书记突然明白了,要服务社区必须要“主动找服务对象”。“以前我们都想着,你没来找我就等于你没需求,这是一些干部的传统想法。”叶登才说。

    政府如何精简机构?从购买服务开始

    回到务庄村,叶登才马上开始寻找“服务对象”。他发现暑假期间许多孩子没人照看,于是决定办一个暑假辅导班。按照他的设计,辅导班聘请村里的大学生,每人每月发50元补贴,接受服务的小朋友则完全免费。

    “无论村民还是外来工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叶登才强调。这个村支书更盼望着,在不久的将来,暑假辅导班这样的公益项目可以“用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给社会组织来做”。

    在香港考察学习中,叶登才第一次听到“购买服务”这个新说法。他观察到,香港许多社会组织的大量经费均来源于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香港政府让社会组织去做“那些政府本来要做的事情”。    

    “政府如何精简机构呢?应该从购买服务做起。”从香港回来后头一次碰上邓伟根,叶登才就大胆地提建议。没想到邓伟根当即表示非常认同:“对,这就是我们社会以后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80年代,因经济发展迅猛,南海与顺德、东莞、中山等四地一同被誉为“广东四小虎”,在广东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先行一步。而眼下,在社会管理创新的道路上,这只小虎又一次勇敢地迈开了步子。

    2011年6月,南海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两个月后,广东省委、省政府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的任务交给了南海,将之列为全省开展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紧接着,南海又出台了8个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配套文件。

    文件众多,但创新的核心非常明确。用邓伟根的话说,便是要“发挥各类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把市场能办的事交给市场,个人能办的事交给个人,社会能办的事交给社会”。

    多元的社会力量一起来服务居民,这在一个叫做“关爱桂城创益中心”的地方体现得相当充分。这个中心位于南海中心城区桂城街道的一栋三层大楼,占地约1000平方米。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这栋大楼中同时安营扎寨。

    启创社工中心提供综合家庭服务,关注空巢老人和青少年的发展;荒岛图书馆、星星妈妈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则为青年提供独特的休闲活动和交友平台。自2009年开始,桂城街道办事处便成立了“关爱基金”,持续购买这些组织的服务。通过挂名赞助的方式,一些社会组织还得到了企业的资助。

    更特别的是,这个中心还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孵化器。刚刚诞生的社会组织,只要每月花上1元钱,便可以在这儿租到舒适的办公场地。中心还为成长中的社会组织举办讲座和培训班,辅助它们茁壮成长。

    如今,在拥有260多万常住人口的南海区,数百个社会组织在不同的角落提供着不同类型的服务。今年7月,南海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办法》,计划到2015年,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于600个,实现每万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5个。

    可以预料,未来几年,大量的社会组织将在南海农村开花结果。“政经分离”之后,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各自归位。在他们面前,是一片实践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广阔天地。按照改革设计,基层党组织将通过强化社区建设、培植社会组织、发展社工队伍,实现“三社联动”,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刚刚从香港回来,叶登才便把村中一个汽车企业的老板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两人不是像以前那样聊“生意经”,而是谈论起叶登才在香港的所见所闻。一番聊天之后,这个老板对公益组织兴趣大增,当即表示愿意出资并做发起人,成立一个务庄村自己的社会组织。

    “现在我的工作更充实了。对经济,我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好了。”叶登才往椅背上一靠,舒坦地笑着说。

    凡是在基层能享受到的服务,都要放在基层

    在南海270位村(居)党组织书记中,转变的并不仅仅是叶登才。在石澎村,35岁的女支书谢凤莲也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从前她在村委会楼二楼办公,室内铺着地毯,村民们到了门口,就不敢进去了。即便一定要找村干部办事,他们也要先在门口脱掉鞋子,生怕弄脏了地毯。伴随着农村体制综合改革,谢凤莲和其他村干部统统转移到社区服务中心的一楼办公。

    “我们现在是透明办公,村民都自由进出。”谢凤莲说。2002年,她大专毕业后进入村委会工作,在2007年党组织换届选举中被选为书记,一直任职至今。现在,她不少时间都在社区服务中心一楼的大堂里奔波忙碌。

    这个大堂被称为“行政服务中心”。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颇像银行的服务大厅,摆放着一张长条办公桌,工作人员每天“坐镇”接待一个个前来办理各种手续的村民。许多村民一大早便拿着大叠资料从家里溜达过来,有的办社保,有的办计生手续,有的办房产证明。过往,他们常常要跑到镇里、区里才能办理这些手续。

    便利的服务背后,是南海区新近掀起的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7月16日,南海区出台《南海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工作方案》,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加大力度,向镇(街道)、村(居)下放行政审批事权。

    文件规定,南海区下放到镇(街道)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占全区行政审批事项总数的60%,而各镇(街道)80%的审批、管理及服务事项可以在村(居)办理。这一目标必须在2013年6月之前完成。

    在南海的改革者看来,这是借东风深化农村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契机。今年5月底,佛山市颁布了一份详尽的《佛山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各个区在行政管理领域来一场“革自己命”的改革。

    在邓伟根看来,这场改革是对农村体制综合改革的“延伸、完善和巩固”。在行政体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上,他多次强调要利用这次改革,体现“政经分离”之后,村(居)在党务、政务、服务、监督方面的4大职能,“充实基层服务”。

    “凡是在基层能享受到的服务都要放在基层。”邓伟根说,他希望“政经分离”之后,人们“不论远近、身份,都能享受公共服务”。

    沿着这样的思路,南海正全力加强完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如今,每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内都单独辟出一角,设立行政服务中心,让村民“小事项不出村(居),大事项不出镇(街道),重大事项才到区”。社区服务中心中承接行政职能的工作人员,或由职能部门委派,或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现。

    谢凤莲发现,这样的改革为村民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实惠。对各种繁琐的办事手续,在村里长大的她早已深有体会。

    “就是交一张交通罚款单,也要连续到镇上、区里跑几个部门,来来回回跑三四次才能办下来。” 她语速飞快地说,“许多村民对政府部门和流程都不熟,他们最怕麻烦了,现在我们可以帮他们办些事,村民们都求之不得。” 

    大家都要想办法,这样改革才能有突破,不能一直风平浪静

    然而,改革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原来不为人留意的问题。在各个村(居)的行政服务中心,许多基层干部很快发现,现有的行政审批流程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谢凤莲观察到,光是帮居民办理一份计生证明,工作人员就要碰不少钉子。对于居民要提交的基本情况证明,目前政府“没有统一规定”。“我们交上去后,一会儿说没写爸爸名字,一会儿又说没写另一个内容,有些外地人为了办这个,坐火车回老家好几趟啊!”谢凤莲说。    

    另一些干部则留意到,居民们抱怨最多的是办证效率。办房产过户或继承最复杂,涉及的职能部门众多,基层干部受理了村民材料,领证却遥遥无期,“有时甚至一年都跑不下来”。“办一个老人证都要好几个月,我们的居民说,人走了都等不来啊!”

    还有干部发现,办理一些审批事项时,基层村(居)帮不了多少忙,最后还是要居民本人亲自去跑,去取证。“很多市民不明白,常常就在我们行政服务中心那里大吵大闹。”

    为了听取这些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今年7月24日、25日连续两天,南海区政务委员、区委秘书长张衍昌亲自带队,到8个村(居)的行政服务中心调研。同行的还有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主管。

    每到一个行政服务中心,张衍昌都要对其负责人强调:“我们今天不是来指导工作的,而是看看在体改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困难,要我们配合。”

    “大家都要想办法,这样改革才能有突破,不能一直风平浪静。”在调研途中,张衍昌一直与大家讨论怎样“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审批项目要减少,审批流程要缩减,这是两个关键。”他一字一顿地强调。

    坐在中巴车上,张衍昌突然想起,不久前自己办理房产证后,收到一条短信提示说“证件已经办理好”。他转过身问相关职能部门的主管说:“是不是每个市民都会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才转过身去。

    不一会儿,他又想起了每个行政服务中心窗台上那个给市民评价“满意”或“不满意”的服务评价器。他听说在一些城市,只要市民在30秒内不按键,评价器便默认市民的态度是“满意”。他又忍不住转过身问:“我们的机器也是这样设计的吗?这样合不合理呢?”

    当代社会只要把网络和基层研究透了,一切办法都会有

    南海改革的规划者邓伟根始终认为,这一轮改革的一大特色是“问题导向,而非任务导向”。“改革的目的是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更多地关注解决自身的问题。”他强调说。

    但如何让潜藏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邓伟根的答案是——“网络倒逼”。

    根据南海行政体制改革的方案,每一个村(居)的行政服务中心都必须配有一台电脑、一个监视器,还有一位专门协助居民办理网上审批事务的工作人员。通过这样的配备,南海希望争取在今年年底前,网上办理率达到50%,到2013年年底,相关比例达到80%。

    这不仅意味着办事更便捷,还能“迫使部门想办法”,倒逼“流程再造”。通过南海网上行政审批大厅的网站,办事的环节清晰地向公众呈现,环节卡在哪个部门一目了然。相关领导也可以更明确地敦促职能部门进行整改。

    “当代社会只要把网络和基层研究透了,一切办法都会有,包括我们的改革也是,要紧盯基层,网络倒逼,紧盯服务。”在全区行政体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上,邓伟根这样强调。

    悄然之间,“网络”已经成为南海各级官员口中的热门词。有媒体评论直言,南海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网络型政府”。其重要载体,便是当下热火朝天的微博。

    去年3月开始,南海全面开展政务微博的建设。截至去年11月,已开通572个政务微博,镇街部门、区直部门,甚至是村居都纷纷加入了微博大军。“微南海  新发布”政务微博群已经成为全国县区规模最大的网络问政平台,市民通过@相关部门,或发送私信,既可以“反映井盖不见了”,也可以“咨询打工子弟入学问题”,还可以跟官员们讨论一下改革方向。

    这绝对不是“线上有声音,线下没处理”。在南海,数百个公务员每天盯着自己部门的政务微博,或发布信息,或收集民意,或处理民众麻烦。这些公务员碰头时最爱问的是:“你们微博现在有多少是原创的?”

    今年1月,南海更成立了一个实体机构——政务服务中心,完善“倒逼”机制。这个中心直接向区委区政府负责,接收处置市民通过微博、热线电话、邮件等渠道反馈而来的咨询和投诉。交警、市政、卫生等15个职能部门更直接派工作人员进驻这个中心,处理市民的问题。

    对办理时间,政务服务中心有着明确的规定,甚至精确到按分钟计算:接案后必须在15分钟内将案件排遣到各个部门,一天内给市民反映“投诉已经收到”,3天内必须给出正式回复。在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黄永坚看来,这样缜密的机制,让相关职能部门“想偷懒也偷不了”。

    种种迹象显示,在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南海区,一场贯通上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从基层干部到上层领导,统统“动起来”。就连这场改革的规划者,也一点儿不偷懒。

    事实上,邓伟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微博控”。作为佛山5区中第一个开通微博的区党政一把手,他名为“樵山潮人”的新浪微博认证账户至今已拥有超过15万粉丝。每天清晨6点左右,他总会发一两条微博,总结自己对南海改革的所思所想。

    去年12月12日,他一条微博的主题是关于“建设仁政善治社会”。这个改革者盼望着,“保持地方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种力量和思想的双向沟通,建设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开放和动态的社会治理体系。”

分享到:
全面服务实现社会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