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近年来,兰州军区大力加强边防建设,西部边关正在一代代戍边官兵的奋斗中旧貌换新颜。
近日,笔者一行踏访了兰州军区万里边防线,见证了西北边防上的发展与变迁。
吃上绿色菜 喝上清洁水
绿色曾是雪域边防最稀缺的颜色,也是戍边官兵最喜爱的颜色。在海拔3700米的三十里营房,有一个生产绿色的地方——南疆军区三十里营房生产生活保障中心。
8月末,喀喇昆仑山依旧天寒地冻,但保障中心的蔬菜大棚里却是绿意盎然:碧绿的菠菜,青绿的韭菜,嫩绿的生菜,还有枝繁叶茂的茄子、黄瓜和辣椒。
中心主任柏鹏说,三十里营房副食品基地的鲜菜基本可以满足一线边防连队官兵的需求。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以往,边防官兵的餐桌上夏季还能见到点绿色,一入冬大雪封山,官兵们大多要靠罐头打“牙祭”。由于吃不上新鲜蔬菜,缺少维生素,不少官兵视力下降、指甲凹陷,也为一些高原病埋下隐患。
长期以来,军委、总部和兰州军区各级对此极为关注,经过反复调研实践,边防部队“菜篮子”工程应运而生。他们发明建造的半地下高效日光节能温室,成功解决了部队官兵吃菜难的问题。
近年来,兰州军区先后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寒区建成70多个副食品基地,并想方设法解决运输问题,使全区边防部队肉菜自给率达到了60%。
在海拔4600多米的阿里军分区波林边防连,官兵们领着我们拜谒了一座特殊的“烈士墓”,墓里安葬的是一头老黑牛。以前吃水是让不少边防连队官兵头疼的一件事。老黑牛勤勤恳恳地为波林边防连当了10年“运水兵”后,倒在了拉水的路上。
老黑牛走的那年,上级就在波林边防连建起了一座储水窖。后来,抽水井落户波林,官兵们告别了拉水吃的日子。2009年,自来水通到了室内,吃水难彻底成为历史。
在阿勒泰边防一线,随着新疆军区安装的净水机投入使用,散布于牧区的10余个季节性哨所和执勤点位的官兵都喝上了清甜无害的纯净水。
曾几何时,南疆军区的边防官兵守着高原上巨大的“水塔”没水吃。闻名全军的甜水海兵站,就是因为周围都是矿物质超标4000多倍的苦水,官兵们梦想着能有甜水喝,就为兵站取名“甜水海”。
近年来,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党委通过打深水井等办法推进边防饮水工程。目前,除神仙湾等4个边防连外,南疆军区所属部队官兵全部用上了“放心水”。
住进新营房 吸氧在床头
2008年10月,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雪线上,西北边防部队营房建设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神仙湾哨所官兵住进了集吸氧、娱乐、战备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第五代新式营房。
建哨设卡50多年来,驻守神仙湾的一代代官兵先后经历了棉帐篷、地窝子、土木结构、石木结构、科技含量较高并具有保健功能的新营房等不同“住房”的历史变迁。
说起第五代营房,边防官兵有说不完的话题。新疆军区守卫着6700多公里的边境线,边防连队和哨所大多驻扎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高原,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取暖难、吸氧难、如厕难、洗澡难等一直是困扰高原守防官兵的难题。
2007年年初,军委、总部和兰州、新疆军区作出决定,投入巨资对神仙湾等高海拔连队后勤设施进行系统建设整治。自投资1400多万元、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新营房在神仙湾边防连竣工后,第五代新营房雨后春笋般在高原上拔地而起。
据兰州军区联勤部基建营房部相关人员介绍,到今年年底,驻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边防一线营连,将全部住上功能完备、设施配套的新式现代高原综合楼,真正实现“喝上达标水、随时能洗澡、吸氧到床头、娱乐不出楼、通信不间断、如厕不再愁”。
氧气,是高原守防官兵的“第二食粮”。“吸氧后感觉好多了!”8月31日,在新疆军区天文点边防连5390前哨班宿舍,战士李承成移开氧气面罩对笔者说。
一大早,李承成随一支巡逻分队赴边境线巡逻。在海拔5300多米的地区连续行进3个多小时后,他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咬牙坚持完成巡逻任务,回到班里打开床头供氧终端吸氧不到40分钟,他的高原反应症状就得到缓解。
指导员燕桂宾介绍说,目前,他所在的防区驻海拔3000米以上的边防连队和哨所均安装了制供氧设施,官兵每人每天都能吸氧1小时,过去是稀缺资源的“救命氧”、“战备氧”,如今成了“保健氧”。
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部长李晓明说,现在西北边防已经建起了比较完整的高原制供氧设施,共有7个大型制氧站、29个小型制氧站、198个吸氧点,以及4座高压氧舱,数千个吸氧端口落户雪域高原。
通了柏油路 坐上巡逻车
从阿里狮泉河前往札达县人武部采访,途中都是平坦的柏油路,驾驶员樊雄是一个跑了8年高原路的老汽车兵,他一路不停感叹:“现在的高原路是越来越好了!”
越野车在翻越一座达坂时,樊雄突然让我们帮忙点着3根香烟,打开车窗一一扔下山谷。沉默良久,樊雄缓缓说道:“我的一个战友就牺牲在这儿。”“那时要有这柏油路,也许就没那场车祸了。”
边防路,不仅关系到戍边军人的生命安危,更关系到祖国边防线的巩固与安全。近年来,兰州军区积极协调总部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高原边防公路建设。兰州军区联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部长冯海兵,跑遍了西北所有的边防道路,他说,近年来,西北边防公路建设由以往的“零打碎敲”改为“系统整治”,已经实现“宽、平、直、畅”的等级跃升。
新藏线是继川藏、青藏、滇藏线后又一条通往西藏的重要经济和国防通道。在新藏线上,我们遇到了新疆军区某汽车团前往阿里边防运送物资的车队。
团政委宋伟军说:“以前,团里装备的是‘老解放’,载重量只有4吨,在平路上还看不出什么,一爬达坂、上高原就不行了,要么水箱‘开锅’,要么化油器‘气阻’。”
“现在换了北方奔驰,这车动力强劲,翻越海拔6000多米的冰达坂易如反掌,单车额定载重量是过去‘老解放’的4倍。以往需要全部车辆出动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运力就可承担,大大缩短了运输周期。”他说。
当我们来到克克吐鲁克边防连时,正赶上指导员孙亮带领战士们整装待发,准备去海拔5000多米的某个点位巡逻。巡逻队伍旁停放的那辆深绿色巡逻车结实厚重、威武大气。三班长蒋志强说,这款新型柴油高原边防巡逻车不仅马力足,而且集保温供暖、动中供氧、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监视遥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堪称我们的“千里驹”。
电话通万里 网络到边关
每到周末,喀什军分区卡拉苏边防连的网络室就热闹非凡,官兵们可以尽情畅游网络世界。从乌鲁木齐入伍的姚笳是个大学生新兵,他兴奋地说:“没想到在部队上网这么方便。”
而熟悉情况的老兵们说,要是回到10年前,别说在连队上网,就是想打通一次电话都很难。
近年来,在军委、总部关怀下,兰州军区将通信光缆铺设到了边防一线哨卡。据兰州军区司令部通信部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军区已建成总长近1.6万公里的边防光缆通信网,国际互联网连通所有边防军分区、边防团,军内直拨电话开通到所有边防连,军用手机信号覆盖到所有边防连,数字卫星电视节目输送到所有边防连。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军区边防部队电脑拥有量达到平均每1.4人1台,处于全军领先水平,边防连队的上网带宽速度可与内地城市相媲美。
在漫长的西北边防线上,许多边防连队的驻地过去每年有近半年大雪封山,如今,兰州军区所属边防连95%以上告别了“封山期”,昔日“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几部电影看一年”的单调戍边生活已经成为历史。
在新疆军区博尔塔拉军分区江巴斯边防连,我们看到执勤分队踏雪巡逻,巡逻官兵走到哪里,身上携带的卫星定位仪和巡边地理感应系统,都会将官兵的行动信息在网络上自动生成备案,戍边人有了记录守防历史的新型“电子巡逻日志”。
在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我们见证了这样的一幕——边防某连的值班室里,突然警铃大作。连队的夜视监控系统显示,3名不明身份人员借着夜色的掩护越过了界河,在企图翻越边境铁丝网时,触响了报警装置。
执勤分队立即出动,巡逻车5分钟就赶到了现场,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场的民兵分队也按预案完成合围。3名“越界人员”一人被“击毙”,另外两人“束手就擒”。
这是当地军民进行反越界演习中的情景。
如今,信息化边防监控设施为边防部队在处置边境突发事件中实现“早发现、早到达、早处置”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