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团中央权益部与中央电视台联手,邀请多名青少年教育领域的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推出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主要目标的《关爱明天》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相关权威机构统计的收视率显示,专题讲座的收视率远超预期,观众反响强烈,央视也将在近期的黄金时段进行重播。为了满足本报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特对讲座内容进行精编,并将陆续在专栏中推出。
稀里糊涂当蟊贼
案例一 少年吴某家庭生活不错,父母对他百般呵护,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要。稍有不如意,立刻就补偿。结果造成这个孩子自己的能力非常差,对什么问题都没有判断能力。有一次,他糊里糊涂地就跟着几个同学,到一户人家,溜门撬锁,结果受到法律制裁。
相关事项 我在大学里工作,有一个非常深切的体会,招生咨询,你设一个台子,一定是扎在你台子前面的脑袋都是花白的。然后,那个真正准备上大学的主角,老远站着,好像什么事都跟他没关系。新生报到,你在楼上会看见,一群人上楼,有提暖瓶的,有抱被子的,有拿包的。最后一个,什么都没拿,两手揣在兜里的,就是准备来上学的孩子。
分析 我们看很多的家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过分替代和保护,小到生活,吃喝拉撒睡,全部都替孩子打理。大到涉及孩子生存发展的,很重大的问题,也都替孩子作主。这种过分替代,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你有多大能力,把孩子一生中所有的不良境遇,你都给他摆平?你又有多长的生命,能够伴随他一生?如果你让他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面对,他有可能痛苦,甚至有可能摔跤,但是他获得了经验,获得了一生当中不断要面对不如意的生存环境的经验。
毒子杀父
案例二 有一个男孩,高中毕业,成绩不是很好,没有考上大学。父母对他没有那么多的期望,也接受这个事实,就帮他找了一份工作。他开始上班,但是他沉溺于网络游戏,很快,他的信用卡就透支5万元。他就向父母要钱,希望父亲给他把这5万元垫上。但是父亲想,孩子都已经工作了,应该逐渐独立,不能再替他还这钱。男孩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有一天晚上,他趁父母熟睡的时候,拿刀砍向父母,结果杀死了父亲,母亲被砍成重伤。在法庭上,他说自己没有办法,只有杀了他们,才能继承遗产,才能拿到钱。
分析 过度的物质化,对他的犯罪行为的形成,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种过分享乐,实际上高出了个体所能承受的经济实力。而且,物质享受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它是没有止境的。当一个人物质享受的欲望被极大地刺激起来以后,很难遏制它,很难封顶。所以,当他的个人财力无法满足欲望的时候,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一个口角引发的残暴
案例三 一个13岁的孩子,是个独生子。父母娇惯他,从来没有约束过他。有一次他跟邻居发生了口角,结果他把一个汽水瓶打开,往里灌了敌敌畏,然后又封闭好,把它混在邻居家的汽水箱里。他善良的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怎么能干出这么残暴的事情呢?
分析 家长的过分放纵,造成孩子为所欲为的性格特征。一个没有规则的家庭,不可能培养出懂规则的孩子。当他遇到个人利益、自己的愿望和外界环境冲突的时候,他会把个人的东西放在第一位,这必然会出问题。我们今天很多家长,都觉得越来越不了解今天的孩子。我前不久得到一个数据,北京的初中生,开微博的数量达到100%。在微博这样一个世界里,你的孩子在干什么、听什么、说什么,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呢?所以这种隔膜,是社会对我们家长提出的一个尖锐的挑战。当你只给他提供吃喝、只关注他成绩的时候,在他成长的一些最根本问题上,却没有人陪伴。没人陪伴,就没有更有效的指导。所以出现偏差,就是非常可能的。
建议:家庭教育两只手,一手“接纳”,一手“控制”
很多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社会性价值,甚至包括他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有关政治的这种知识,最早就是来源于家庭。我们很多家长,关心孩子的智力发育,就简化成为关心学习成绩,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你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其实并未见得,他就有很好的智能结构。这种智能结构包括注意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包括对新的东西的兴趣,也包括良好的学习心理。比如说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等。像这样一些学习品质,不仅有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会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我认为,家庭教育是两只手,第一只手叫接纳。小的时候你拥抱他,抚摸他,让他感到家长、父母对他的温暖,关注他。长大了以后,你称赞他,你蹲下来跟他说话,你平视他,让他能感到你对他的尊重,你夸奖他,你赏识他,你推动他。单有这只手不够,你还要有一只手,叫做控制。因为他是未成年人,需要必要的管制、教育、约束、限制甚至惩戒。
要与孩子实现很畅通的交流,只有这样,孩子长大了才能有爱心,才能够懂得尊重别人,懂得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自己的成长,跟外界有非常顺畅的联络关系。有很多家长,很焦虑和孩子之间的隔膜,他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话。其实有不少家长,跟孩子的所谓沟通,不叫沟通叫“审问”。有不少父亲,好长时间不跟孩子说话,隔一段就问,怎么样,你最近在学校有没有打架?老师说你没有?成绩考得怎么样?这种沟通方式实际上是审问性质、质问性质的,它是一种俯视的状态。我们当代的亲子沟通,倡导的是一种平视的状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很具体的建议,叫做固化谈话模式,什么意思?你隔两周,或者一个月,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在公园、一个风景美丽的庭院跟孩子聊天,你务必记住,说“我”不说“你”。你试一试,孩子可能刚开始会大吃一惊,他会觉得今天的父母,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但是时间长了,很多想法,他都会跟你说。甚至他进入青春期,他喜欢上他们班的一个女同学,或者她对某一个男生,有了朦胧的好感,他都会告诉你。而你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 崔玉娟整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陆士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