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塘卫生什么时候搞好?”
“不能只表态,要给我们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
今年4月16日,一场村务质询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北联村举行。台上,接受质询的村书记汗流浃背;台下,村民提问越来越踊跃,甚至口气也变得咄咄逼人。会后,村民感叹:真是太过瘾了!
“这样的村务质询会,是苏州市村级‘勤廉指数’测评中的一个环节。”日前,苏州市纪委常委王建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近年来,苏州市在全市推行村级“勤廉指数”测评,让村民对村干部的勤、廉表现打分,并将结果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标准。截至今年8月底,苏州所有的1193个行政村和209个涉农社区都开展了“勤廉指数”测评活动。今后,苏州所有行政村每年都会进行两次“勤廉指数”测评,像北联村这样劲爆的村务质询会也将每年两次定期上演。
“‘勤廉指数’测评算不上大举措,但它却打开了苏州基层工作的新局面。它让村干部不好过,却让百姓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它把基层权力关进了笼子里,也让苏州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实。”王建方说。
村级“勤廉指数”测评是苏州太仓干部的一项制度创新
中国青年报:苏州的村级“勤廉指数”测评,最早是怎么开始的?
王建方:这种测评最早是苏州太仓干部的一项制度创新,始于2006年。太仓是全国推行村务公开和村级民主管理的试点。当时,一些干部发现,想要真正做到村级民主管理,光是公开还不行,要有进一步措施评价公开的效果,了解老百姓满不满意。于是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应运而生。
中国青年报:从2006年到今天,这中间的发展过程曲折吗?
王建方:苏州“勤廉指数”测评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6年至2010年年底,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工作,主要在太仓不断探索和完善;从2010年年底到2011年年底,太仓这项工作先后得到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纪委书记弘强、苏州市市委书记蒋宏坤的重要批示,时任苏州市纪委书记沈文祖随即推动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工作在全市铺开,这可以算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则从2011年年底至今,我们纪委对“勤廉指数”测评工作又做了进一步完善,实施了保密投票、公开唱票等新措施。
中国青年报: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在百姓中的反响怎么样?
王建方:2011年,全市共有14多万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了这项测评,累计开展质询1180次,对村干部提出意见、建议共6353条。
以前村里开会,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来,提的意见往往也不痛不痒。现在,许多老百姓一听村里要开“勤廉指数”测评会,几百人的会场常常坐得满满当当。老百姓给村干部提意见也很踊跃,一场会下来,有的村干部能领到十多个意见和建议,而且大多数意见切中要害,很少“放空炮”。
可见,老百姓对公共事务不是不感兴趣,也不是不想参与,而是能让他们真实表达意见和参与监督管理的渠道不够多。我们相信,只要有畅通的渠道,他们必然会积极参与。怕就怕一些领导干部看到老百姓的参与热情不高,就不积极开拓这种渠道。这会让民众与公共事务管理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勤廉指数”测评不仅强调村干部要对民众负责,也要对上级负责
中国青年报:这项测评具体都评什么,怎么评?
王建方:简单来说,就是村干部在勤和廉两方面的表现。勤政指标主要包括村级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和谐指标等;廉政指标主要包括权力规范指标、廉洁履职指标等。现在用的30多个指标,都有权威来源,最初是从中央和省里涉及农村工作的200多项规定中提炼出来的。后来,为了进一步增加指标的科学性,我们聘请上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对指标体系做了全面的打磨。
中国青年报: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的指标是不是也有“新陈代谢”?
王建方:确实“新陈代谢”了。而且我们建立了指标的动态调整机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勤廉指数”测评进行调整。举个例子,当前苏州很多农村里的土地流转工作已经完成,发展高效农业成为一些村的新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原有的与土地流转有关的指标权重缩小甚至取消,加大了与高效农业相关的指标权重。
中国青年报:听说你们“勤廉指数”测评的主体,不只是村民,还包括镇和街道的领导干部。这样会不会导致测评结果不能准确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意见?
王建方:我们把镇和街道的领导干部也作为测评主体,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勤廉指数”测评不仅强调村干部要对老百姓负责,也要对上级负责;其次,在评价村干部的勤政表现时,镇级干部比普通村民在某些问题上有明显的信息优势。
为了保证“勤廉指数”测评不被扭曲成只“唯上”的评价制度,一方面,我们一直坚持村民测评的比重高于镇干部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镇干部在测评时要严格依据年初制定的发展规划,不能超出规划本身随意乱评。这就保证了镇干部在村级“勤廉指数”测评中的权力,不会被异化成个人的绝对权利。
中国青年报:评价的前提是知情,你们如何保证村民对村务的知情?
王建方:首先,我们要求不只是在村委会的村务公开栏公开信息,还要把村务公开栏建在广场、农贸市场等与村民零距离的地方;另外,我们还采取到户公开、网上公开等方式。
以前,所谓财务公开,就是甩给村民一张基本看不懂的财务报表,所谓会议内容公开,也就是告诉村民可以查阅村里面的会议记录。去年以来,我们出台一系列措施,坚决治理这种假公开,要求村务公开必须做到一事一公开,并尽量将一些专业术语转换为普通人能理解的话,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我们只要真民意,不要包装过的民意
中国青年报:你们如何保证老百姓能大胆表达意见,即使给村干部差评也不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
王建方:让每个老百姓投票的过程与结果都绝对保密。这正是我们今年以来在完善“勤廉指数”测评上最重要的动作,我们在全市颁布实施了《关于在村级“勤廉指数”测评中推行保密投票的规定》。
中国青年报:对于投票,你们是怎么个保密法?
王建方:首先,每个投票点都设立了保密投票室,由专人负责,每次只能有一名村民在里面独立投票;其次,我们今年采取了无纸化方式,让老百姓通过触摸式平板电脑进行匿名打分,从根本上杜绝老百姓的评价结果外泄;最后,老百姓打分并提交完成的同时,数据会被传输到另一台电脑中,即时生成统计结果,并当场向村干部和村民公布,杜绝评价结果被篡改的可能。
中国青年报:在保密环节上,你们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功夫?
王建方:因为我们只要真民意,不要包装过的民意。试想,如果老百姓发现在投票时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他作何感想?别看保密投票是件小事,就是这件小事能让“勤廉指数”测评上一个大台阶,让我们获得最新鲜、最真实的老百姓的声音和意见。
之前,我们在测评时,一般先在每个村随机抽出要调查的村民,由统计局城调队入户调查。我们要求各村干部交叉测评,本村干部不能参与本村的测评。但是,我们逐渐发现,调查还是存在漏洞,比如,城调队进村时不认识路,需要本村党员或村民小组长带路,由于本村人在场,村民打分就很可能受影响。发现了这个漏洞,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所以就提出了保密投票的点子。
许多村干部坦言,“勤廉指数”测评简直成了他们的“紧箍咒”
中国青年报:“勤廉指数”测评真能灵敏地反映村干部的实际表现吗?
王建方:灵敏极了!它不但能反映村干部存在的问题,还能反映出他们好的表现。在太仓双凤镇新闯村,由于前几年许多外来居民用餐饮垃圾喂猪,致使村里到处是乱搭乱建的猪圈,环境脏乱不堪。对此,村民意见很大,新闯村的“勤廉指数”测评结果在全镇也总排在倒数一二。去年,镇政府将镇里的年轻干部派到新闯村,对已有问题特别是村容村貌进行治理。现在,新闯村的测评排位迅速上升,上次测评排到全镇第五。
中国青年报:“勤廉指数”测评对村干部有约束力吗?
王建方:何止约束力,许多村干部坦言,“勤廉指数”测评简直成了他们的“紧箍咒”。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强力推行将“勤廉指数”测评结果与村干部的面子、票子、位子相挂钩——与面子挂钩是指,对各村的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并公开,对排名靠前的进行表扬,对靠后的进行约谈;与票子挂钩是指,把测评结果体现到村干部年终报酬的结算中;与位子挂钩是指,将结果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作为调整干部的重要参考。
中国青年报:将“勤廉指数”拿来调整干部,阻力应该不小吧?
王建方:的确不小。一些村干部有不同声音,比如,抱怨既要被上级政府考核,还要被村民考核,压力太大。对于不同声音,如果是好意见,我们吸纳,但我们不会因为有不同声音就不干这事了。
让我们备受鼓舞的是,苏州各级主要党政领导对这个测评及其结果的运用非常支持。市委书记蒋宏坤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要坚决推进“勤廉指数”测评工作。而在“勤廉指数”测评的发源地太仓,测评结果已经成为考核、调整村干部的重要依据。
我们会开凿更多民意导流渠,让民意成为促进苏州发展的正向力量
中国青年报:您个人怎么看村级“勤廉指数”测评的实际效果?
王建方:让我说那就是“一箭多雕”。在苏州,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很高,许多村干部手上能动用的资源很大,但由于村干部不属于行政监察对象,导致很多情况下对村干部的反腐败工作不能到位。村级“勤廉指数”测评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完善村级的反腐惩防体系。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基本实现了,苏州村级腐败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此外,“勤廉指数”测评还有两个意外效果:首先是管住了村干部,缓解了干群矛盾。以太仓为例,在推行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后,群众对村干部的投诉越来越少,相比于2006年,2011年群众对村干部的信访量下降了50%多。
其次,在这个测评中,老百姓通过质询村干部、参与村集体决策、给村干部打分等制度安排,对民主有了初步的认知与实践。光是在2011年,全市就通过测评否决或纠正了村“两委”不合理决策112个,否决或制止了不合理开支64次,涉及金额493.12万元,化解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1403个。
中国青年报:您看好这项工作会在苏州继续下去,对吧?
王建方:“开弓没有回头箭”,未来不管相关部门的主观意愿怎么样,它都会继续发展下去。在我看来,老百姓已经习惯通过“勤廉指数”测评发出声音,谁想再把老百姓的嘴捂住,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下一步,我们计划建立完善“勤廉指数”高级分析模型。我们认为,如果开发村级“勤廉指数”只是为了对村干部进行测评,那就大材小用了。只有对测评的结果进行深度挖掘,才能使它的结果运用上一个层次,从单纯的评价转向深度的分析与科学的预测。
中国青年报:参与“勤廉指数”测评工作这么多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王建方:我发现,现在很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根源都在于基层权力不受约束:一方面,个别基层政府过于“唯上”,但由于上级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放在监督下级上,就容易形成监督真空;另一方面,一些基层权力习惯暗箱操作,决策不透明,公开是监督的前提,没有公开就无所谓监督和约束。
想解决这些问题不难,从测评工作的实践来看,只要把对基层干部的考核和评价的权力交给老百姓,将评价结果与干部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即可。也就是说,一定要把基层权力关进民意的笼子。事实也证明,对于村级权力来说,这种民意的约束比上级的监察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
中国青年报:让民意自主、真实地表达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我也发现,苏州纪委当前的许多工作都是围绕着民意展开的。你们为什么这么看重民意?
王建方:在当下,想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尊重民意、依靠民意,这不但符合社会发展实际,而且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趋势所在。在个别官员眼中,民意是可怕的力量。我们不否认民意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但问题的关键是,面对潜能量巨大的民意洪流,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是像埋头鸵鸟一样唯恐避之而不及,还是敬畏民意的力量并早点挖导流渠。
要想避免老百姓对社会事务山洪暴发式的参与,就必须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创造温和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让民意细水长流。苏州的村级“勤廉指数”测评,还有“寒山闻钟”网络论坛等,就是一条条保证民意细水长流的导流渠。现在看来,每条民意导流渠的效果都非常好。但只有这几条渠道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会开凿更多民意导流渠,让民意成为促进苏州发展的正向力量。
本报记者 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