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9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别神化学校地震演练作用

普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13日   02 版)

    云南彝良地震,地处震区的云南彝良第一高级中学5000余名师生,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的事故,连一个脚扭伤的师生都没有。9月11日《新京报》发表评论称,这无疑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彝良地震中的一个奇迹。然而这个奇迹的诞生,既不是“上天”的照顾,更不是一种侥幸的结果,而是一种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做法的回报。按彝良第一高级中学有关领导的介绍,该学校一年都固定有两次地震演习,当地震来临时,“躲桌下,跑楼下”,已经成为全校绝大部分师生的一种条件反射式反应。

    我双手赞成在学校普及应急教育。问题是,应急教育仅是防震救灾的措施之一,评价为“逃生奇迹”有些过高了。在奇迹的光环下,人们很可能会把学校无人员伤亡的成绩全部归功于学校的防震演习,反而会掩盖许多存在的问题。灾难中孩子毫发无损是幸事,当强调这“奇迹”是学校每年两次地震演习的结果,这更像是诉说学校相关领导的政绩,他们接受采访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

    除了应急教育这样的人为原因外,我至少可以找出前述学校地震中无任何人员伤亡的客观因素:第一,校舍本身没有倒塌,指导抗震救灾的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建颖告诉中新社记者,开展“云南省校舍安全工程”的学校校舍无一倒塌,但有开裂、受损现象。我事后诸葛亮地说一句:地震时就算学生不急急忙忙地逃离教学楼,坐在教室里,他们也会毫发无损的;第二,地震发生在11点19分左右,有的学校已经放学,留在教室里的学生并不多。如震区毛坪小学上午11点放学后,大部分学生回家吃饭,留在学校就餐的只有1/3,因为人少导致拥堵踩踏的几率大大降低。 

    对于学校这样人口密集的场所,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一是地震本身带来的破坏,二是因人群逃离时前面有人摔倒了,后面的人接二连三被绊倒,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般发生踩踏事故。在保证学校坚固的前提下,重点要防人员踩踏事故。地震往往持续时间极短,等人们反应过来要逃时,也许大楼已经不晃了。遇到危机来临,人的条件反射是要逃,现在地震逃生演练是为了让人学会危机中冷静,不要争先恐后地向前挤,而是以一定秩序撤离,此刻平时地震逃生演练就派上了用场。 

    要让孩子在地震中安然无恙,首先得依靠固若金汤的校舍。汶川地震发生后,《防震减灾法》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云南省进一步要求,58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试点采用了钢结构校舍;抗震设防烈度8度以上地区,所有新建的钢混结构校舍都优先采用隔震技术。这次彝良地震不过是5.7级,如果校舍本来就能抵御8级以上地震,学生的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

    按地震级别划分,5.0~5.9级属于中强地震,6.0~6.9级属于强震,7.0~7.9属于大震。5.7级地震就能重创彝良,小震大灾背后折射出灾区穷困的现状,许多人家住不起具备抗震性的房屋,部分房屋为墙台梁、土房——承重能力不好,一般破坏性地震就让房屋成为废墟。在地震发生后,代课老师朱银全凭着一双手,将7个学生从废墟下面挖出来,其中4个学生的生命得到挽救。这个故事令人感动的同时也引人反思:云洛小学的教室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坯教室,仅在2006年简单修缮过一次,其条件十分简陋。在稍大一点风雨就能导致倒塌的校舍里,就算这里的学生平时地震演练过再多次,再擅长逃生,地震来临的那一瞬间恐怕也难逃厄运。

普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13日 02 版

收费时雷厉风行,免费时比登天还难
“手术刀重于生命”的三重素质缺失
别神化学校地震演练作用
不妨对另类“迎新标语”多些宽容
法律保护儿童如何严格都不为过
只有上了大学,才好评价大学
微言快语
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