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过去了,中组部二局干部陆劲松,对到河北省高碑店市崔中旺村蹲点调研时与当地百姓促膝谈心的一幕仍记忆犹新。时至今日,他仍能感觉到椅子还是热的,心还是暖的。
自2010年中直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一大批中直机关青年走向基层,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把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改进作风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和经常性工作,与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察民情、知民生、解民意、聚民心,密切了中直机关青年与基层的血肉联系,收获了沉甸甸的百姓情。
实践出真知 基层出办法
创先争优活动伊始,中央领导同志即明确提出,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基层,成为中直机关广大青年创先争优的广阔天地。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中组部以深入基层、学习基层、服务基层、推动基层“四个基层”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创先争优活动,以引导全体党员进一步密切联系基层、加强党性锻炼、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素质能力。
2011年8月19日,陈向群带领组织二局调研组来到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镇周良庄村,本着不事先踩点、不层层陪同、不专门安排、不给群众添麻烦的“四不”原则,调研组自带被褥、毛巾等生活用品,从北京乘汽车到宝坻区,直接住进村里。
大家同坐一条板凳、同睡一个炕,面对面打开了话匣子。从新农合、种粮直补、税费减免等中央惠民利民政策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从“一定三有”、“四议两公开”政策落实,到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和希望,大家问得全面、细致,党员、群众答得透亮、实在。
在村期间,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组广泛与区、乡镇、村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群众代表交流,成员们都感觉收获颇多:基层的实践最鲜活,基层群众在创新创业创造的第一线,工作最实、办法最多、活力最强。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周良庄镇积极推行“一站三中心”工作模式,即在现有机构、人员、编制不变的前提下,整合工作力量,打破部门界限,在镇上建立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综治信访3个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与经济发展、群众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在各村设立综合服务站,选派镇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指导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调研组人员感慨地说,通过创先争优的下基层活动,融入了农民生活,听到了基层声音,了解了农村实情。
中办机关担负着起草、调研、制定中央政策的重要职责,机关内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干部总人数三分之一。为帮助这些年轻干部深入了解国情党情民情社情,增加在缺乏基层艰苦复杂环境中的实践磨砺和对基层群众生活的实际体验,中办领导要求把年轻干部培养锻炼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任务,切实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年轻干部补基层锻炼这一课,真正把年轻干部锤炼成合格的后备军和生力军。
从2010年起,中办机关先后分3批选派58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将挂职地点选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为落后、条件更为艰苦的陕西安康市、甘肃定西市;同时,处级干部不再挂任县区委常委,处、科级干部一律挂任县区信访、民政、扶贫部门副职。这些做法更有利于年轻干部了解国情党情民情,锤炼思想品质作风。
在基层的大熔炉里,中直机关青年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群众疾苦,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取得了良好效果。
带着感情、带着问题下基层
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中直机关纷纷创新形式,联系各自工作实际,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深入基层活动。带着感情、带着问题下基层,让中直机关干部获得了启迪与思考。
中宣部机关党委要求,利用春节探亲之机开展“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调研活动。中宣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的金君善从去年开始,连着两年春节返乡探亲时,走访湖北随州市部分农家书屋,并与村支书、书屋管理人员以及地方干部进行广泛交流。他独具慧眼,以一张张农家书屋“借书单”为窗口,了解农家书屋近两年的使用情况。
每到一地,金君善都会对农家书屋的借阅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列表,从“晒”农家书屋的借书单中,分析当前农民的文化需求状况。这一张张“有的潦草、有的简单”的小书单,更引起金君善对农家书屋建设大方向的思考。
他说:“农家书屋的书籍配置大方向值得肯定,基本能满足农民需要,但要发挥更大作用,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农家书屋还需紧跟当前农民主要的文化需求,改进书屋建设模式,吸纳农民参与,办出‘农家’特色,让农民从中真正受益,实现农家书屋的应有价值。”
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副主任赵川东,在探亲期间观察活跃在田野乡间、城镇街头的四川省泸县农村文艺演出,写出生动鲜活的《这里农村文艺演出咋就这么火》调研文章,并由此对打造农村公共文化平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受益于此次活动的赵川东认为,中宣部开展“深入群众、感受基层”活动非常必要,使久坐机关的党员干部深入最基层、融入大众中,感知生动的社会、感受火热的生活,听取群众的心声、了解中国的实情,从而增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直机关青年干部们反映,到基层去,应脚踏实地,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感情下去、带着行动下去,了解基层所思所想、体察他们的所需所盼,真心实意地和基层群众交朋友,了解更加真实的民情民意。
从田间地头、农家院,到社区街道、小学校……中直机关干部将创先争优的脚步深入到基层实地,大家纷纷感到,到基层去了解情况,既开阔视野,又增长见识;既接通地气,又增进感情;既收集问题,又研究问题。这一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受到基层广泛欢迎,希望中央机关干部蹲点调研机制化、常态化。
走转改 接地气
又一个残疾孩子要去城里接受手术了,高淑珍大妈心疼地给孩子抻抻衣服,亲了亲孩子的脸蛋,说了声:回来就好了!
今年3月29日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新闻频道《走基层》专栏持续播出系列报道《爱心小院蹲点日记》,讲述河北滦南县洼里村村民高淑珍在自家建立“爱心小院”,14年间接收39名残疾儿童,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及学习条件的故事,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帮助高淑珍和残疾儿童解决困难。民政部表示,将从今年起先行在一些省份试点,将残疾儿童,重病、罕见病和艾滋病儿童纳入儿童福利保障范畴。
中央领导评价认为,《爱心小院》再一次证明新闻宣传要受群众的欢迎,新闻记者就必须到第一线、到群众中去。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新闻宣传才会有创新、才会有作为。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新闻界的纽带,中国记协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贴近新闻工作实际、贴近新闻单位、贴近新闻工作者,开展了有声有色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当前,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主旨的“走转改”活动,已在各新闻媒体蔚然成风。很多媒体总编辑、一把手带头“走转改”,深入新闻采访一线。在记协组织下,400多名编辑记者和高校新闻专业师生到延安、井冈山、西柏坡、赣州等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体验生活,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到革命老区走基层,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记者们将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对准群众,采写、拍摄了大量带着泥土芳香、具时代特色、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
“走转改”活动中,年轻记者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过程中,思想感情受到洗礼,职业道德得到净化。因为接了地气儿,记者作风更扎实、文风更清新。
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们“用脚采访、用笔还原”,从农家乐到车站新貌,从社区医院见闻到为贫困儿童送去爱心,话家常、道变迁,一缕缕来自基层的新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人民日报记者李强深有感触地说: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深的感悟在基层。在传统佳节,通过实地调研采访,真实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与期盼,“新春走基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实践,也是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化。
年轻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的最大体会是:到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中去,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中直机关的共识是,要在创先争优中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广电总局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6个国家级贫困县调研蹲点基础上,走村访户,集中解决了“20户以下已通电和新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实际问题。
脚下的路在延伸,创先争优的旗帜在飘扬。中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加强中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期任务,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多听群众意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机制,形成从基层汲取营养、为基层服务、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工作机制。
本报记者 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