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20个老师教38个学生

府谷早有教育经费倾斜政策

实习生 郝帅斌 本报记者 来扬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24日   07 版)

    “有个娃娃叫继杰(化名),父母离异,父亲整天酗酒。今年他二年级,一个人坐一个教室,五个老师轮流给他上课。这个孩子也很争气,今年语文考了全县第一名。还有个娃娃叫柳芳(化名),八年级了,父亲去世,母亲撇下她和弟弟走了,现在弟弟也在这里念书,两个娃娃都住在学校里。他们的成绩都不错……”府谷县石马川九年制学校校长吴雷如数家珍似得讲述着每一个孩子的情况。

    府谷县石马川九年制学校坐落在碛楞乡,距离府谷县城30公里。这所学校或许有府谷县最高的师生比: 20位老师教38名学生。

    “别看我们人少,城里有的,我们一样都不少。”9月10日下午,校长吴雷带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学校里转了一圈:理化实验室、音乐器材室、图书室、信息技术教室,甚至心理咨询室,样样俱全。在信息技术教室,吴雷笑着指了指54台崭新的电脑说,“老师和学生人均一台电脑。马上十兆的光纤也接进来了。到时候,我们大山里的孩子可以和全世界沟通。”

    在吴雷的印象中,从2004年他来到石马川学校起,便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

    石马川村曾处于府谷南部5个乡镇的交通交会地带,繁荣的物资交流曾使这个村庄的规模超过集镇,村庄学校也成了南部5乡唯一的县办中学。不过,随着大批农民进城以及交通优势不在,石马川渐渐衰落。

    政府为了让留守在这里的儿童受教育,在没有实施15年免费教育政策之前,就已经将教育经费向类似石马川这样的地区倾斜。

    “能进城的都进城了,剩下的不是单亲,就是留守儿童。这些年来,他们在这里吃住,没收过他们一分钱,补助还照发。”吴雷说,他就像是孩子们的家长,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吴雷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家里根本掏不起学费,如果按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标准来收费,他们只能辍学。在府谷县今年出台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之前,石马川学校便已实行了零收费,“钱不够,就把公用经费的钱拿出些,补给孩子。”

    据了解,府谷县各所学校的经费由县财政按照学生人数给予补贴。石马川学校只有38个学生,经费自然有限。不过,吴校长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每到年底,我就到教育局说明情况,再要上一些钱。”

    吴雷说:“这所学校之所以还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些孩子,只要孩子想念书,我们这些教师就是过得再苦,也一个都不放弃。”

    记者了解到,在府谷县南部的几个乡镇,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

    离石马川不到10公里的武家庄镇,去年只剩下3名学生。今年,整个学校搬到了由当地企业家高乃则捐资建设的高庄则学校。现在这座设施丝毫不逊于县城完小的小学,一共只有107名学生。高庄则学校同样是在政府出台15年免费教育政策之前,早早免除了学生的所有费用。会计郝建忠告诉记者:“教育局下拨的钱,基本上够用了,如有时候公用经费紧张,高乃则也会帮助解决。”

    在与石马川毗邻的王家墩乡,曾经在这里任教的王智军,对免费教育的意义深有体会。“一个初三学生一年的免补优惠有2000多元。而这里一个单纯靠种地为生的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三四千元。如果不是15年免费教育政策,这些学生有一半以上坚持不到九年级下半年就去打工了。”

    在王智军看来,免费教育绝不是一项叫老百姓感恩戴德的恩惠,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是政府应有的担当。

    本报陕西府谷9月23日电

分享到:
一个西部县的15年免费教育账本
为府谷的未来储备人才,肯定不“亏”
20个老师教38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