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2年09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李宁:成就魔术人生

本报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25日   06 版)

    16岁那年是李宁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那年之前,他是杂技团里练习杂技的毛头小子。那年之后,他开始向自己并不熟悉的魔术领域进军,并一步一步成就了自己的魔术人生。

    当时,刚从北京戏曲学校毕业的李宁正为一个特殊的演出努力准备着。“那时团里排了一场晚会,要我们出国去演出。”上世纪80年代,出国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李宁一直向往着能在异国他乡一展身手。

    然而憧憬并没有持续多久,演出商突然告知团里因为经费紧张,希望演出队伍裁员。父亲是杂技团的负责人,李宁被很自然地“大义灭亲”了。

    对于7岁就在杂技团练杂技的李宁来说,这是残忍的,没了演出机会的他甚至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为给儿子另找出路,父亲给喜欢魔术的李宁找了一位老师。那是一位国内知名的魔术大师,但却并不轻易收徒。

    “能不能跟我学魔术要看缘分,但不管怎样人先来看看。”李宁记得父亲给远在桂林的大师写信后,收到了这样的回复。

    于是,父亲把16岁的李宁送到了北京火车站,给了他一张火车票和一句话:“以后混得好不好就看你自己了。”

    直到现在,李宁还会时常想起那个画面。“一个少年独自一人走上火车,站在列车中间的过道上,看着路边的风景,心里充满了害怕和迷茫,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不过,静下来的李宁开始痛下决心,“必须要学成回京,因为我没有别的选择。”

    幸运的是,大师收下了这个有悟性又勤奋的孩子。为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老师传授的技巧,李宁每天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练习上。两年多之后,他终于学成回京,以一个崭新的身份出现在杂技团。

    1999年,学艺满10年的李宁带着自己的魔术作品再次回到桂林,参加桂林魔术大赛,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实力,也希望用好成绩回报师傅。

    结果居然什么奖都没拿到,“以前参加比赛最不好也能拿个优秀表演奖,那次我精心设计准备的魔术竟然什么奖项都没拿到。”这让李宁有些接受不了,甚至羞愧得“当时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还适不适合干这一行?”李宁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最迷茫的时候,李素丽的事迹影响了他,“人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作出成绩,我也能。”李宁决心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他认真总结了自己的失败,“以前大多都是在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我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2000年,李宁终于创造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魔术形式——把中国传统的变脸、变换服装和变纸伞有机结合,在瞬间实现同步变换。

    这个被命名为《移形换影——三变》的魔术花费了他大量心血。“当时资金和场地都面临困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化缘”,四处碰壁,甚至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最后,他申请了北京市文化局的对文化产品的一个支持项目,他的魔术作品因颇具新意而引起了领导的注意,这才有资金继续排练作品。

    当年,这个作品一经推出,便引起了魔术界的轰动,他也迎来了自己魔术生涯中的春天,接连在大赛中蝉联冠军,甚至在一次魔术比赛中,所有的评审都给他打了满分。紧接着,他被春晚剧组锁定。2001年,他将这个作品带上了春晚的舞台,一夜之间,很多人都认识了这个长得颇有“艺术范儿”的魔术师。

    对李宁影响最大的当属获得第十六届蒙特卡罗世界明星魔术比赛“金魔棒奖”,这个魔术界的“奥斯卡奖”是他魔术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他是获得这个奖项的唯一一个亚洲人。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李宁时刻告诫自己。

    微寄语

    唯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享受成功的果实。

本报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25日 06 版

李宁:成就魔术人生
雷佳:歌唱最初梦想
徐帆:享受平淡生活
王立军一审被判刑15年
全国青少年宫系统“手拉手”活动启动
团委书记“穿越”到经济舞台
第八届“振兴杯”决战沈阳
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举行
三金西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