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80家降价景点名单,虽然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7%,还有13家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但由于大都是非热门景点,引起人们不满。有网友戏言:这不叫降价,而是冷门景点“打折促销”。针对不满声音,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环境处副处长吴波表示,除了80家已公布降价的景点,中秋节前还将公布第二批降价景点。
根据吴波的透露,两批降价之后,4A级以上景区大约有50家,如果再考虑广东省和云南省推出的普遍降价的景点,4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140家左右,5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有13家左右,降价景点的含金量并不低。
降价景点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真正的试金石其实消费者,他们的感受,才是最终评判。对于此番景点降价的目的,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人士说的也很明白,一是拉动旅游经济;二是“改变过去门票价格只涨不降的局面,能够形成一种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带动更多的景区降低门票价格”。
对于第一个目的,应该说可以达到。中国的旅游消费者对于价格极为敏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旅游景点这个市场其实处于严重的供求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在旅游淡季,一些著名景点也常常人满为患。而在中国目前主要依赖“长假”度假的制度安排下,平时被压抑的旅游消费,很容易就能在短期内形成爆发式抑或发泄式的释放。
而对于第二个目的,目前却实在无法乐观。此番景点降价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国家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态势,各地经济减速明显,财政收入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此次推出景点“普降”优惠的广东省,今年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增8.6%,税收收入仅增4.3%,增幅同比回落18.8个百分点。经济不振,普遍缺钱,是各地当前经济的共同态势。
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景点降价的应急目的极为明显,并不具备长期的示范效应。当然,之于短期拉动经济的目的来说,“示范效应”有可能实现。目前出口无法依赖,投资拉动由于是政府干预经济极为顺手的“长项”,也正在逐步展开。而消费这驾马车,唯一可以立即启动并且能立竿见影的,似乎只有充分利用长假所释放的巨大消费量。此番降价由国家发改委统一部署,地方也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似乎不见被割肉的唉声叹气。这也许真实地反映出,“示范效应”带动的正在于久旱逢甘霖,让大家都看到今年即将到来的“双节”所预示的“钱景”,而未必是改变只涨不降的局面。因为,只涨不降不是“示范效应”所带动出来的。
中国景点的价格只涨不降屡遭诟病,从消费者的角度,这种情况当然难以忍受。但如果考虑到中国旅游市场的现实,只涨不降其实有着必然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供求严重失衡。景点尤其是著名景点天然带有唯一性也就是稀缺性的特点,其供给不可能随意增长,而对其的需求,却好似一个无底洞。在能够预见的一个不短时期内,这种供求失衡的局面不会根本改观。而当前的休假安排,也毫无疑问地加剧了供求失衡。坦率地说,即便价格听证制度完全按照理想状态运行,也只能延缓景点涨价步伐和幅度,而不会扭转涨价的态势。
能够扭转只涨不降这一态势的,除了经济状况出现恶化,剩下的就只有发改委。但是在年景好的时候,除非出于暂时安抚民怨的目的,发改委也不可能随意命令景点降价。真正能让景点降价的,最终是经济这个本质因素。只不过,当经济恶化到极度稀缺的景点也要降价的时候,消费者是否愿意消费,肯定会成为新的问题。
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