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节前喊涨”,猛然听到中国景点节前降价的新闻,颇让人有些意外。意外的惊喜中难免又带着失望,从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首批降价景点名单看,大多属于不知名的景点,没有一家5A级热门景区。于是,网友们开始戏谑,“这哪里是降价惠民,分明是冷门景点打折促销啊。”
节前景点降价,这到底是真正的“返利惠民”还是“冷门景点打折促销”,还要看第二批100家降价景点的名单。这一轮景点门票降价的举措,民众是否能从中受惠,还不忙着下结论。
民众当然希望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越低越好,但降与不降,旅游景点各有各的“苦衷”。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次降价的原则是不需要大规模投入,银行还贷压力较小的景区;新建景区投入较大,如果降低门票价格,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并不现实。可那些并非新建景区的知名国家风景区,第一批降价名单中为何难见踪影?说白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门票经济依赖症”使然。
注重观光不考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只盯着门票收入而不考虑旅游产业链的后期效应,于是,旅游景点管理方对门票的收入越来越依赖。这就如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只要没有摆脱土地财政,楼市调控的效果总让人隐隐担心。同样道理,如果旅游景点没有观念的彻底转变,只靠上级行政部门“降价”来点化,“门票经济依赖症”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摆脱的。
旅游景点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呈现出了中国旅游产业中的浮躁。这种浮躁,也与游客的旅游方式相关。著名的景点,无论价格高得再离谱,游客还是会一边喊肉痛一边趋之若鹜;对于那些冷门生僻景点,价格再低乃至免费,也未必会吸引更多人。我们常常批评旅游景点不注重观念转变,没有学会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可如果没有游客的观念转变,旅游业的升级转化很难实现。
我的一位同事算是真正的旅游爱好者,她深深遗憾“中国的大多数游客,已经完全适应了形式主义的旅游”。游客浮躁,多快好省地去名胜古迹证明到此一游;旅游开发者和从业者们浮躁,省时省力地获得了最大利润。两相默契配合打造出了中国式旅游,创造了高企的旅游GDP,也创造了中国游客偏狭的旅游观。观念不改,即便门票降了,游客们恐怕还是会沉浸在“我来了,我看见,我拍照”的旅游模式中。
陈方